盛夏的湘湖,水光潋滟、堤桥相映,包容万千景象。在湘湖形似葫芦的葫芦腰处,一座跨湖桥将整个湘湖一分为二:桥西南称上湘湖,桥东北为下湘湖,跨湖桥连起两边的湖面,在烟波浩渺、碧水荡漾的湘湖之中,四周青山环抱,村庄点点。
湘湖的美,对于大多数杭州人来说,是心底深处最柔软的情结。
史料记载,北宋时萧山县令杨时筑南北两堤,蓄水成湖,面积约为37002亩,可灌溉周边九乡十四余万亩良田。湘湖也因此成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湘湖灌溉价值慢慢弱化,湖面逐渐缩小,曾经的一湖秀水,几近湮废。
沉睡多年的湘湖,从本世纪初开始苏醒。
2003年8月,萧山区委区政府作出“圆梦湘湖,还湖于民”的重大决策,正式掀开了湘湖保护开发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两次莅临湘湖考察,对湘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钱塘江就好比一条龙,西湖和湘湖是龙的两只眼睛。湘湖呈现出来的新面貌让人为之一震,和西湖一样成为浙江的点睛之笔,简直是换了人间。
此后十余年间,保护湘湖不仅是萧山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城市生态文明工程,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
2016年10月,在全城的期盼中,湘湖三期开园——经历了一、二、三期建设的湘湖已扩容至25平方公里,恢复湖面6.1平方公里,修建景区交通道路29.5公里、环湖自行车道16公里、步行道41.6公里,完成沿湖景观绿化260万平方米。其中,陆地森林覆盖率达9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区标准,总蓄水量达2310万立方米,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如今的湘湖,又回到了明朝蔡友笔下“望湖亭上望湘湖,景物天开似画图。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的古湘湖的样貌,成为萧山文化旅游和国际化的金名片。湘湖的守护者们还通过易地重建、仿古新建、创新设计等多种方式,在湘湖修建了108座类型极为丰富的江南水乡风格桥梁。
它们带着自己的风貌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跃然于湖面之上,承接着历史,更连接着未来。
进一步保护好湘湖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今年1月1日,第一部关于湘湖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条例》正式施行,“保护”仍然是《条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湘湖”,已成为萧山人民的共识。
现在,俯瞰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自东向西依次展现的,是一幅由静到动、由景到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图景。作为钱塘江畔与西湖比肩的另一只“眼睛”,湘湖正在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种高度契合,即以维护环湖生态环境为核心,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进行城市生活配套建设,在吸引高端国际化人才集聚的基础上实现新经济产业的布局、引入和推动发展,衍生出一套“湖城人产”的特色发展逻辑。
未来,湘湖将在更大格局中提高站位,在更宽视野中提升目标,努力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历史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