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茶村好家风 代代相传诵 寻访外桐坞朱德纪念室
发布时间:2019-08-16 10:55:00

“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1300年前,李白这样描绘外桐坞,如今,这里成了杭州有名的艺术村,还多了个“艺名”——画外桐坞。

村里将上百年的民居建筑和祠堂改建成礼堂,朱德纪念室便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间。

历史回溯

1954年至1966年,朱德曾先后四次访问外桐坞村,调研茶叶生产和茶农生活,指导茶村发展规划,对外桐坞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朱德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他的纪律作风和家风品德也为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我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为纪念朱德四次考察外桐坞村,提升杭州茶文化的底蕴,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外桐坞村以当年朱德视察时的居住地为基础建设了朱德纪念室。

负责人导言

陈丽利,外桐坞村朱德纪念室馆长,外桐坞村党支部委员,2014年开始接管朱德纪念室工作。

朱德纪念室是一幢有着175年历史的老建筑,面积约600㎡,是外桐坞村文化礼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纪念室分别以“朱德与外桐坞村的故事”、“朱德的家风故事”、“朱德一生大事记”、“外桐坞家风故事”四个篇章讲述了关于朱德的故事。

此外,外桐坞村作为龙井茶的最早原产地,村里还发掘了“元帅茶”,并建设了元帅广场、元帅井、兰苑、元帅茶园等纪念设施。

红色呈现

黑瓦白墙的朱德纪念室门口,就有一座朱德的铜像,再现了他和村民谈话时的场景。他坐在八仙桌旁的条板凳上,桌上放着一把茶壶和一个茶杯,墙边的藤蔓生机勃勃,正好长过头顶,为他遮挡烈日。

纪念室的牌匾上写着“松质兰馨”四个大字。讲解员说,朱德一生喜爱兰花,他不仅爱兰,而且精研《兰谱》。同时,这也是对亡妻伍若兰的一种怀念,在革命年代,红军和井冈山的人民称赞伍若兰是“井冈山上永不凋谢的兰花”。

一台村民弹棉花的机器摆放在纪念室门口,老建筑里的老物件正在无声“讲述”着60多年前的老故事。屋子里的展板通过文字、老照片的形式展现着朱德的生平事迹和四次到访外桐坞村的情境。

几把老底子桌椅的位置,就是当年朱德和村民们开座谈会的地方。四次来访外桐坞村,朱德都会从村头走到村尾,走农户、跑田间地头,和村民们聊家常,全面了解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情况,交流研究茶叶生产和农村发展规划。

老照片里,有朱德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视察茶园的画面。一旁的墙壁上还贴着六张奖状——外桐坞生产大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在当时,村集体经济一直发展得不错。在1962年全国自然灾害期间,还引起了朱德的极大关注。那是朱德第三次来到外桐坞考察访问,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颗粒无收,人们的生活随时都处于饥饿的边缘,但外桐坞却得益于出色的食堂经济,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活。

当年的大食堂如今依然保留着,为游客提供一个歇脚、喝茶的休憩之所。

纪念室二楼,曾经是朱德第二次到外桐坞村访问时的休息间。现在记录着外桐坞村的家训,有“孝亲敬老、家庭和睦、勤劳勇敢、双手能值千金”等内容。外桐坞村80%为仇姓,一直以来,仇氏祖先就特别注重孝道,对子孙们要求严格,至今村里还流传着“烧乌米饭给娘吃”、“枣生贵子树”、“石”分“榴”连、好子湾毛笋等民间孝道故事。

说起外桐坞民风淳朴,邻里融洽和谐时,讲解员脸上也洋溢着自豪感。

二楼的家风故事其实与一楼朱德的家风故事相呼应。据说,朱德在继承优良传统家教家训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曾给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一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二不准亲友相求,三不准讲究吃、穿、住、玩。

纪念室里还有一块老底子手工年糕的制作点,每年都会举办特色的年糕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品尝和购买。为了铭记朱德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外桐坞的年糕有个特别的名字——“元帅年糕”,是取上好的米种,加上甘甜的元帅井水制作而成的纯手工年糕。

村里也借此激励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增进百姓福祉。

服务信息

开放时间:上午8:30至下午4:30,免费开放,全年无休。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80号朱德纪念室

联系电话:0571-87095698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夏莹 通讯员 陈丽利 摄影 张帆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