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杭州逐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教育水平,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兴办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教育资源短缺,大多数人口是文盲,1949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仅14.38万人,高等院校4所,在校学生3112名。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教育普及率、均衡化和优质化水平大幅提升。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启了杭州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幕。杭州连续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经历了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等大手笔,形成独特的“杭州样本”。2018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0%,初中毕业生升各类高中比例99.7%。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拥有普通高校40所,在校学生49.6万人,比1949年增长159倍。
健康是民生之源,从最初的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表)到如今高精尖的现代化医疗设备;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到如今高学历的专业医疗人才队伍……70年来,杭州医疗卫生事业铺就了一条以人为本、提升生活品质的健康之路。
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已经建成,形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人民群众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智慧医疗走在全国前列,公立医院陆续推出了自助挂号、诊间结算、床边结算、诊间预约检查、先诊疗后付费等智慧医疗服务。
随着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77个,拥有床位数8.12万张,分别比1949年增长66.8倍和36.5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1.74万人。
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竞技体育成果丰硕。吴小璇、楼云、罗雪娟、孙杨、叶诗文等杭州籍运动员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8年,在雅加达亚运会上,我市获得了8金9银1铜,金牌总数实现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加快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化“体育赛事窗口”,成功举办世界顶级游泳赛事之一的世界游泳锦标赛(25米)、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杭州国际马拉松、国际(杭州)毅行大会、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22年亚运会已进入“杭州时间”。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2018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4.2%,国民体质合格率93.6%。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07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加强文化创新与保护传承,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着力打响东方文化品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遗址、良渚遗址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极少数的“三世遗”城市之一。
2018年末,全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44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文化馆(含省)15个,博物馆、纪念馆91个,剧场11个,公共图书馆16个(含省)。电视、广播、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文艺精品创作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文化旅游产业实力持续增强,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3347亿元,占GDP比重24.8%,比2007年提高12.8个百分点,文创实力居大陆城市第三。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动漫盛会。宋城演艺、华策影视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在“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评选中,杭州荣获“未来文化城市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