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城市面貌从破旧到现代 城市能级有效提升
发布时间:2019-10-10 10:49: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杭州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大型工程,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推进,“美丽杭州”日新月异,“人间天堂”的金字招牌更加闪耀,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1978年增长2450.7倍,年均增长21.5%,其中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6.1%和24.9%。加快推进交通设施、文化场馆、水利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全市基础设施投资比2003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1.5%。房地产投资比1990年增长1502.7倍,年均增长29.9%。

交通建设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公路里程仅有766.2公里,市区沥青路32.68公里,水泥路0.1公里,交通设施十分落后,全市通过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全面发展、通达国内外的立体大交通网络。

航空客运量从3万人次提高到1956万人次,货运量从近乎于0提升到38万吨。2003年萧山机场跻身中国内地十大机场行列。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632公里,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枢纽之一杭州东站建成运营。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境内公路总里程16520公里,市域范围二级以上普通国道公路比例96.2%,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100%。

公交网络步入快车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公共交通设施落后,覆盖面窄,1949年,市区仅8条公交线路,56辆公交车,线路长度64.5公里,1978年增加到28条公交线路,388辆公交车,里程408.1公里。

改革开放以后,杭州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也是中国唯一荣获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的最高奖“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的城市。

2012年,杭州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2018年,市区运营1152条公交线路,11272辆公交车,线路长度21460公里。全市已开通地铁线路4条,总里程135.36公里,里程数居全国第十。由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构成的具有杭州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齐头并进。2018年杭州获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公用设施接续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仅有1家自来水厂, 70年来,杭州公用事业发展不断提速,电力短缺得到根本性改善,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797亿千瓦时,其中市区用电量724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2974.8倍;自来水实现100%全覆盖,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437万立方米,比1978年提升401万立方米;全社会气化率由1978年的2.7%提高到100%,年末市区居民家庭人工煤气及天然气用户173万户,比1995年增长34.3倍。

电信事业飞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杭州电信技术水平提速换挡,历经数次更新迭代,从固定电话普及,到手机、互联网宽带普及到移动互联网普及,手机网络从A、B网、GSM网到3G、4G,并将进入5G时代。2018年,全市电信业务收入199.7亿元,比2003年增长1.93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13.9万户,比2000年增长18.2倍;宽带用户537.7万户,比2000年增长46.1倍,已基本建成光网、无线网、物联网三张精品网络,高速光网覆盖率99.5%,千兆覆盖率91.4%,电信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T,是除北上广深之外出口带宽最大的城市。

生态环境美化优化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开启污染物治理。至上世纪90年代,杭州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当时全国获此殊荣的五个城市之一。

新世纪以来,杭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清洁直运、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五气五废共治等专项行动,成为副省级城市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指数排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二,入选“2018全球十大美丽城市”,并在“2018中国最美丽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敖煜华 通讯员 陈小国 制图 田兰芳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