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焦亚新画中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
发布时间:2020-01-02 14:11:16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古代文人赞牛咏牛的诗歌比比皆是。表达了牛辛勤劳作,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也传达了劳动人民对牛的尊敬爱护之情。牦牛是西藏的符号,代表西藏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它以其硕大的体格、从容不迫的气度,令众多艺术家为之倾倒,焦亚新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些或奔或卧或驰或鸣的牦牛,宽阔的牛背犹如高原之脊,敦实厚重,展现出水墨的个性化、典型化、情绪化,并在多元因素的整合中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与生命的礼赞。

魅力与壮丽并举

每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情怀”,一种萦绕在心头的思绪,是人是物,亦真亦幻,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焦亚新也不例外。尽管见证过炮与火,见证过牺牲与流血,也见证过战地上人性的力量,可当他踏上中国西部这片起伏不定的山脊、荒漠,焦亚新心中就知道了西部高原更深层的人性文化,深埋于千万年的土壤里。

劳作的人们,奔跑中的牦牛……藏区所特有的风情在焦亚新的画中,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饱含深情。如果没有对藏区独特自然景物、风俗人情的认真观察和体验,如果没有长期艺术功力的磨炼,是不可能如此准确地把握藏区人、事、物所特有之“形”的。也唯有在把握好“形”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表现其“神韵”。因此,焦亚新在创作水墨动物画时,用他素描与写生的能力,可以说画出了骨头的魅力,写出了骨头的壮丽。他在写实主义造型与笔墨精神之间进行了文化根性上的错位与嫁接,进而让艺术结构改变了传统动物画的造型结构,使水墨与造型进行了结构性的重建,不但增强了高原动物画的水墨张力,而且增强了现实野性。

一位新杭州人的桑梓情怀

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本质上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杭州,作为唯一连续1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城市,焦亚新向往已久。退休后,他定居杭州,成为了一名新杭州人。在杭州的这几年,焦亚新感受着“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的生动实践,感受着“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的风采展现,感受着杭州人民“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责任担当,这让他有了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有了对这座城市的桑梓情怀。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焦亚新始终认为,要跟人民心贴心、心连心,要跟人民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老百姓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2019年伊始,焦亚新同书画界朋友共同策划了以“文化艺术下基层”为主旨的系列巡回展览活动,将自己多年来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采风所创作的民族风情作品集中展出。展览活动先后来到了江干区检察院、杭州消防指挥中心、钱塘书画研究社、杭州图书馆、江干区枸桔弄社区,每个地方展览时间为一到两周。所到之处,无论是书画研究社的画家,还是检察院的检察官、消防指挥中心的消防员,抑或是社区的居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社区的展览,考虑到白天居民要上班,把展出时间放在了晚上,居民们纷纷前来参观欣赏,许多居民看了画展说:“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精神食粮,把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寓教于乐,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传播文化

体现中国特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所禀赋的文化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忠实践行,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守正创新。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文化传播方式也得进行创新才能够获得意外的成就。

当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之后,焦亚新立即兴奋地投身到这场新的艺术使命中。他带着自己钟爱的相机,一路向西,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欧洲,游历了埃及、印度、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的西部地区,将当地的民族风情以速写、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再融合于国画创作中。

“希望用国画的形式,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民族风情。”一句发自肺腑的平淡真情,正是焦亚新以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贴近生活、贴近历史,让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闪耀。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乐怡 通讯员 诸杰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