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锋:希望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发布时间:2020-01-02 14:15:36

人物名片

李锋,浙江绍兴人,师从中国花鸟画领军人物何水法,追随大师十五年,心摹手印,艺事精进,颇得其法。作品以小品见长,尺牍之间,显出妙趣。其笔下花鸟虫鱼无不涉猎,不按常理构架;其用墨大胆,尤以渗墨为多,浓墨相间,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欣赏。何水法曾云,笔下灵奇,颇为难得。

“深夜下班后的涂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希望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两年前,李锋在“美篇”上这样写道。

媒体人、画家、“吃货”……如今,李锋身上有许多个标签。多年初心始终未变,那些隐藏在骨子里的灵性和艺术天分,他透过画笔抒发表达。

自带“艺术范儿”的媒体人

媒体人里喜欢书画艺术,和艺术家有深交的不少,更有甚者还攻读了艺术类博士。李锋喜好花鸟和书法,是媒体人里喜欢书画艺术进而动笔作画的一位。

他习惯清晨起床写几张,深夜回家再写上几张。在报社值夜班等审稿的时候,李锋也会画上两笔。微信朋友圈更是时不时地晒出自己的大作和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色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得意之作。当然,最多的还是他自己随手创作。

“李锋很用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教授,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这样评价自己的徒弟李锋。他们二人的缘分,至今已有15年之久。彼时,李锋还是一名年轻的财经记者时,在采访中认识了已是花鸟名家的何水法。多次的跟踪采访,李锋见证感受了何水法的影响力,并被他的大家气息所折服。作为媒体人,李锋时常站在一边,细细看何水法用笔运墨,自己回家后反复回忆、默默练习。

“我看了李锋的作品,第一,他很有悟性,他画画完全出于自己的一种感受,通过手中的笔来描写心中的画;第二,他很勤奋,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用功很重要。”何水法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我知道李锋工作非常忙,经常半夜12点下班还在坚持画画,他是真的热爱,悟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很难得。”

从不会画画到掌握入画之道

艺术家要有发现的眼光,生活当中的平凡之物,也能捕捉到妙不可言之处。在李锋的日常习作里,花鸟草虫等细微之处都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点滴感悟。

起初,他不会用笔,不会用墨,不会用水,更不会用彩。一支笔、一摊墨,再加几张餐巾纸,便构成了他的作画标配。在餐巾纸上作毛笔画,留下一个个小墨团,他倒觉得渲染度正好。

在花鸟画领域,有别于其他画家只写花卉不善写禽鸟,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画家李云雷的创作语言题材涉及多种,他是李锋的良师益友,见证了李锋的入画之道。只要一有时间,李锋便跑去向李云雷请教。通过不断模仿,李锋的画竟有几分活灵活现的神态了。临摹、请教、创作,他没有半分厌倦的样子。长时间的练习,李锋学会了用笔用墨用水,到了今天,他甚至已经懂得用墨体现出透明感。

任何艺术品之所以能够完美呈现给读者,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天生灵性和娴熟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综合文化修养和悲悯的人文情怀。在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郑绩看来,李锋拥有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这与他未经学院式训练有关,与他的经历有关,也与他的性情有关。在题材选择与审美视域上,他不受拘束,未经规训。“一旦能力可以,他就将各种风物的趣味录于笔端,所有东西,在他眼里,都是新奇的,有意义的,值得一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他的主体是如此自信,众生物都在他的三观之下平等。”

将美味佳肴画上指尖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便是拥有有趣的灵魂。在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副总监杨莅眼里,李锋便是如此。“他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是不以俯仰看待众生,而以平角洞若观火的报人;他是人脉广泛、决策英明的商人;他也是挥毫泼墨、乐于风雅的文人——只是一张画也没送给过我。”

李锋是有灵性的艺术家,也是个嘴很“刁”的绍兴人。他喜欢寻觅各种美食,无论是人气网红饭店还是不知名小巷的饭馆,李锋都是常客。“很多饭店以菜命名,一看名字,就知道他家什么菜烧得好。”时间一长,李锋不仅和饭店老板成了朋友,还吃出了一番心得,“老板每天去附近菜市场收好东西,所以你看他家的冰箱、水塘里的东西每天都不一样,有什么吃什么,随遇而安,这是美食的境界之一。”

更令人惊喜的是,酒足饭饱后他居然把这些饭店里的菜“请”到了自己的画中。哥老官的牛蛙,江南渔哥的鲳鳊鱼,聚乐饭店的甲鱼,老头儿油爆虾的油爆虾……在李锋的笔下,这些美味佳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这些作品背后,呈现出的是李锋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美学态度。

没有灵性的艺术就没有生命。李锋作画,画的是内心写照,是对自己心态逼真的描摹表达。他自我调侃,“老舍的名作《我这一辈子》里有个人物叫赵二,他有句名言,‘哥哥我就好这口’。我比他多了一口,除了画画,还有美食。一直想画套册页,记录一下我喜欢的十家小店名菜。”

《浙商》杂志副总编、老友冯永明评价李锋,他在这条艺术放逐的路上能毫无顾忌地把所有人间的美德,那些真善美,那些坚韧与执着,那些大爱与真情,都融入自己漫长的创作之中——“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终有一天,一个人会理解老天到底为什么让他有一技之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夏琳 孙乐怡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