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铸造大国重器的“杭州面孔”——十年磨一“锤” 飞机钣金工李永国敲出了C919大飞机上的精美弧线
发布时间:2019-10-09 14:10:00

飞机内部的关键部位——应急发电机舱门被整齐排放在西子航空厂的装配车间里。

备受关注的国产大飞机C919正进入试飞阶段,预计2021年能够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意味着中国民航将不再依赖外国进口,拥有了自主研制的大飞机。

对于国产大飞机C919来说,里面80%的零件都是第一次设计生产的,而且加工误差要求极高,飞机内部的关键部位——应急发电机舱门,更是要求误差不超过0.04毫米,肉眼很难做出判断,即便是机械加工也无法完成。

在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李永国和他的钣金工团队,经过数千个日夜的努力,用“小锤”一下一下敲出了C919大飞机上的精美弧线。

这个车间里全是手工活工人的每一次敲打都很有讲究

记者走进钣金车间,一进门就是浓浓的“金属味”,偌大的车间里,放眼望去全是各式各样的钣金零件,工人师傅们在各自岗位上敲敲打打,机器的加工声和金属的敲打声混杂交织,在单独隔开的加工车间里,李永国和两个工友围在台面上,对刚液压完成的飞机舱门进行校型。

李永国正在为自己下一件产品挑选合适的材料。

李永国指着靠在墙边的长方形铁皮介绍说,这就是原材料,而作为钣金工就是要根据模具造型,把这些原材料加工成模具形状,这可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因为模具和零件的误差要控制在数毫米之内,肉眼根本看不出,每一锤子敲下去,手腕的力度都不同。

36岁的李永国年纪不大,但从事钣金工行业已过十六载,与飞机更是有着不解的缘分。由于小时候家里正处飞机航线上,李永国是从小看着蓝天上呼啸而过的飞机长大的,那时候,能够抚摸到真实的飞机成了他最大的梦想。

十年前,李永国着手参与飞机零部件制造,一年的学徒时间便把飞机零部件生产的每一个工序都做了个遍。

2003年,李永平成了一名路灯钣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参照着样板制成一样的模具,虽然很枯燥,但对他日后的高精准的敲打积累了不少经验。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则飞机钣金工的招聘信息,于是报名去试了试,得益于前面6年的钣金工经验,李永国被录用了,一年的学徒时间便把飞机零部件生产的每一个工序都做了个遍。

凭借着高超的钣金技能,2014年,李永国进入了西子航空公司,并成为钣金车间的班长。李永国身材不高,笑起来,声音爽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但是一站到模具旁边,憨厚的他就变得严肃、认真起来,脸上呈现出专注、一丝不苟的神态。

敲出0.04毫米肉眼看不出的公差李永国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

入厂5年,西子航空生产的飞机上的钣金关键件、重要件,绝大多数出自李永国之手。2016年,李永国更是参与了国产大飞机C919零部件的研制, RAT舱门(应急发电机舱门)、APU舱门(辅助动力装置门)就出自他的团队之手。

工作人员正在对应急发电机舱门进行测量。

可别小看这两块长、宽不到2米的铁皮,以RAT舱门为例,它可是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唯一会打开的舱门,面装的是应急发电机,李永国说,这里是飞机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飞机燃油、电能都没了,就得靠里面的应急发电装置了。

对APU舱门来说研制过程也不简单,它位于机尾的正下方,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经受非常大的风载荷,对强度要求很高。

航空钣金技术的高超,以毫米见分晓。其精细程度直接决定,飞机制造的质量和安全。不同于其他钣金零部件,国产大飞机C919对钣金零部件的要求格外严谨,采用一次性液压成型(将原材料平板折成圆弧型),且平板面凹陷深不多不少要达到6厘米,由于材料的特殊拉伸性,稍有不慎,板面就会出现裂纹,即便是庞巴迪和空客这样的国际航空公司,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

“那时候和团队一起反复尝试,报废了上百个铝合金,每天加班到深夜,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李永国说,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中,他反复推敲,要加多大压力、垫多少橡皮,考虑零件放入的位置、角度等复杂变化。

制作的飞机零部件不少都需要进行降温处理。零下18度的大冰柜中,李永国正在整理可以即将出库的飞机零部件。

最后他总结出了“反复液压再加固溶”的方法,特别是零件固溶后,由于热处理引发了零件变形,李永国必须趁着这变形的几十分钟内完成校型,否则零件一旦冷却便很难操作。“有时候一个零件需要敲打上千下,榔头的落点基础不好,用的力度不好,零件就废了。”

数千个夜晚的加工,李永国带领团队制作出适用于大飞机C919的APU门(辅助动力装置门)和RAT(应急发电机舱门),及时完成交付,确保了C919的按时总装。

李永国说,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首飞后,自己彻夜无眠,激动也感慨,中国民航将不再依赖欧美进口,完全做到自主研制。

车间里榔头敲打零件的“噪音”练就了李永国的“顺风耳”

车间里,充斥着零件加工产生的巨大噪音。

“如果你说话时我们没回应,请别见怪,每天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我们塞着耳塞、嗓门大,生活没规律。”李永国说,手和耳朵就是他吃饭的家伙,耳一听,他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需要几锤子敲打才能抚平凹槽。

同事们都说,李永国有一对“顺风耳”,每天早上,他来到车间,不用眼睛看,就能判断出哪个工位上加工着什么零件,他还能分辨出谁在偷懒,谁犯了错误。这种“顺风耳”的能力,让在座的徒弟们,既害怕又佩服,但李永国自己却说,他的耳朵只在车间里好使,出了车间,听力就不行了。

李永国正在把冰冷的飞机零部件材料有序排列悬挂起来。

长时间、高精准的工作,让李永国养成了一个“职业病”,只要手碰到零件就会反复检查。他会习惯性地拿起放在桌子上的半成品,当发现零件边缘还有凹槽,便会拿起榔头轻轻敲打,直至误差在0.04毫米内才肯“罢休”。

要想拥有像李永国一样,对金属敲打声敏锐的听觉能力,就需要先练好手上的功夫,这就需要钣金工人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机器生产出的零件每个部位相同,厚薄也相同,但飞机钣金零件精准度要求很高,有时一个零件前后左右的厚薄度都不一样,这是机器生产不出来的,必须人工反复磨练。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榔头敲打零件的声音李永国听了十几年。在很多人听来这或许是一种噪音,但对李永国来说,这也成就了他的“顺风耳”。

------------------------------------------------------------------------------------------------------------------

人物名片:李永国

男,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班长,高级飞机钣金工。他从事钣金行业13年,2016年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零部件产品研制团队。

他曾提出《蒸笼式固溶法》,为公司节约了电费达每年8-10万元以上,获得杭州“五小合理化建议”三等奖。2018年12月被评为杭州市第二届“大江东工匠”。

来源:杭州网   作者:首席记者 王川 记者 刘文昭 见习记者 王潇雨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