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备战“双十一” 25岁姑娘每晚靠酒入睡
医生抽丝剥茧 揪出背后真凶——“双相情感障碍”
惶恐、紧张、焦虑、担心……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心理防疫”也成为抗疫的重要“战场”。
自疫情发生以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第一时间行动,积极开展疫情相关心理疏导服务、心理干预等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疏解民众的心理困惑和压力。
眼下,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杭州市七医院心理防疫“战场”,依然没有停歇,日门诊量1500人次,始终呈增长趋势。而去年,市七医院的门诊量为40余万人次,住院18000余人次。
近年来,杭州市七医院除了继续做大做强包括精神科、睡眠障碍科、儿童心理科、老年心理科、早期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早期筛查、抑郁情绪早期发现)等在内的王牌优势学科外,还推行亚专科建设,相继成立了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抑郁障碍诊疗中心、强迫症诊疗中心,老年认知(记忆)障碍诊疗中心,开设双相情感障碍门诊、物质依赖门诊、抑郁焦虑障碍门诊,同时也开设中医门诊,把中医药应用和服务于临床。
“通过亚专科建设,我们的医疗服务更细化、更精准,患者获益更大。”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致宇提到。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10月8日(周四),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将开展大型公益活动,有需要的读者,可到现场和专家面对面交流。
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
互联网医疗助力线上门诊服务患者
在疫情发生之初,杭州市七医院就担起“心理防疫”的社会责任,积极疏导民众心理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阶段,设在杭州市七医院内的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线路由原先的两条增加到三条,40多位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开启24小时工作模式,轮流为市民提供线上专业咨询,做好心理疏导。
疫情防控紧要关头,面诊受到很大影响,需要定期复诊的精神疾病患者就诊如何保障?杭州市七医院派出睡眠障碍、焦虑障碍、老年记忆障碍、儿童心理科、早期干预等五个专科的高年资专家,进驻互联网医院平台,提供一对一线上问诊、图文咨询、电话咨询、复诊等服务,切实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为了减轻住院患者隔离期间的孤独感、隔阂感,市七医院推出暖心举措,患者家属可以通过病房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和患者通话,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市七医院把心理服务的触角延伸,成立14个心理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三名医护人员,随时准备快速响应,满足各区县市民众的心理服务需求。
在疾病前驱期进行早期干预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压力持续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
作为早期干预专家,陈致宇一直关注早期精神障碍问题,他发现,尽管精神心理疾病病因不明,但对患者进行早期关注非常有必要。
“国内外大量资料显示,任何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会更好,精神疾病也不例外。”陈致宇说,“早期发现青少年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积极干预,不但药物剂量上可以用得少,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也会大幅度减少,经过治疗后,他们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回归社会、正常生活。这是早期干预的意义所在。”
今年5月,杭州市七医院成立的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也正基于早期干预的理念。
这几年,市七医院通过医校合作等新模式,为杭州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今年5月18日,杭州市七医院与西湖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医院的杭州市青少年心理诊疗促进中心和精神心理专科团队优势,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早期干预、心理筛查、专题讲座、督导检查、心理援助等。
14岁女生行为怪异
以为患上精神疾病
早期干预团队评估后
认为并没有这么严重
早期干预有多重要?陈致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去年底,14岁的初中女生小美(化名),在家人陪同下来到陈致宇门诊,情绪低落。“他们(同学)总是在背后议论我,我不想上学了,没劲。”
小美妈妈神情焦急,讲述了小美进入初中后的“病态”举动。小美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希望自己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对外界的声音和看法特别敏感,一点点小挫折就容易钻牛角尖,自我否定。
“总是疑神疑鬼,说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有一次她的衣服弄脏了,同学们看到拍了视频给她看,她觉得形象受损,打那以后始终走不出这个困惑,后来发展到书也不要读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郁郁寡欢。”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小美妈妈实在不放心,带着小美找到陈致宇。
陈致宇先把小美收治入院,诊治过程中,医生发现,小美独自一人时的表现其实并不那么糟糕,能独立完成作业,和病友间的相处也还算融洽。可一旦医生上前询问病情,她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情绪低落,否定自己。
对此,陈致宇召集团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小美的情况,其实是疾病前驱期出现的焦虑情绪,只要进行早期干预,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针对小美情况,医疗团队予以积极疏导,辅助小剂量的药物调整,小美很快就出院了。出院后,医疗团队还通过家庭日记、校园日记等方式,让小美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学会倾吐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近一次考试,小美发挥得非常好,渐渐走出了阴霾。
“有些有过自伤行为的孩子,住院后,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没到严重的抑郁或者焦虑,通过早期干预,早期辅助性药物、心理治疗等手段就可以很好地回归社会,不再发展为典型的精神疾病。但如果放任不管,或者说没有及时识别及时干预,后果就不堪设想。”
陈致宇说,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需要关口前移,“让青少年早点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及早认识自身缺陷、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尽可能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备战“双十一”25岁姑娘每晚靠酒入睡
其实是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
“天才病”是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简单认知,但事实上,它是一种较严重的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身患病率达2.4%,12个月的患病率为1.5%。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伴有物质依赖、共病其他情况的非常多见。
上周,杭州市七医院精神五科主任、双相情感障碍诊治专家夏泳主任门诊来了个25岁姑娘小蔡(化名),从事互联网行业,面容姣好,个子高挑。
最近一年多,小蔡突然觉得自己隔段时间就很亢奋,精力旺盛,想法多点子多,提出的方案经常被领导夸赞。但有段时间,她又觉得心情很不好,入睡困难。
最近一段时间,小蔡公司都在忙着备战“双十一”,小蔡变得情绪波动大容易动怒,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事吵架,时有胸闷心慌、手抖,睡眠障碍也越发厉害,需要每晚喝四五瓶啤酒才能入睡。有一天晚上,小蔡为了排解烦闷的情绪做出了自伤的行为。
根据小蔡描述,夏泳先给她做了身体和心理的系统评估检查,头颅磁共振、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但心境障碍问卷(MDQ)评估(用来筛查双相情感障碍),小蔡得分12分,远超6分的正常值,她的表现符合双向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进一步询问病史,夏泳发现,早在小蔡读高中时,就已经出现过双向情感障碍的轻躁狂阶段,“高三那年,她的成绩突然飙升,从原来班级中等水平一下蹿到前五,还考上了985高校,但高考结束后不久,她的状态就下来了。读大学期间,也有过情绪的波动,因为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也就没意识到这是双相情感障碍,直到最近问题暴露出来。”
综合评估,小蔡目前处于双相Ⅱ型伴焦虑痛苦,夏泳为她制订了个体化精准化,结合药物、心理、物理、运动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并首先针对她的睡眠和喝酒成瘾问题进行干预。
规范评估 精准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早期识别很重要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有情绪疾病的病人,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性,因此早期没有及时关注双相情感障碍问题,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期。如果在出现迹象时及早进行干预,预后就会更好。”
夏泳表示,小蔡在意识到身体出现问题后能及时来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精准诊断,少走了弯路,所以她社会功能保持相对较好,经过规范诊疗,预后也会比较好。
夏泳同时也提醒,“双相患者一段时间抑郁,一段时间躁狂,循环往复。抑郁期和单纯抑郁症的表现很像,而且患者往往会在抑郁期时自觉难受去看病,所以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选择专业的医院和医生,尽早识别双相,非常重要。”
2018年11月,杭州市七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出了双向情感障碍专科病房和专病门诊,旨在为患者提供规范评估和精准治疗。
杭州市七医院10月8日(周四)
举行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提升全民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意识,杭州市七医院将于10月8日(周四)举行“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及相关活动。
义诊时间:10月8日9:00-11:30
义诊地点: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3号楼一楼共享大厅
义诊专家:
赵黎君(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 赵明学(老年睡眠)
江长旺(精神康复) 余正和(睡眠障碍)
孙继军(物质依赖) 任婉文(焦虑症)
唐文新(强迫症) 章晓英(神经内科)
夏泳 (双相障碍) 王奕權(青少年心理)
谭忠林 (抑郁障碍) 周国岭(儿童心理、自闭症、多动症)
罗烈岚 (老年记忆障碍) 罗伏钢(精神科多学科诊疗)
胡德凤 (老年精神障碍) 陈梅芳 (血管性痴呆)
备注:活动当天在义诊现场进行咨询的市民,均可免费获得《正念冥想》放松训练视频教学片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