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0-10-27 15:43:43

杭州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是人民“仓廪实衣食足”和“知荣辱明礼节”的双丰收,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协调发展,是物质富有的小康,也是精神富裕的文化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作为灵魂,把构筑美好精神家园作为重要目标,纳入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紧抓不放。从《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到《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再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从不同维度对全面小康的精神文化家园绘就了蓝图,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实践中,中央还反复强调要突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和获得感。各地持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加文艺精品供给,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丰富大数据世界精神内涵,文化小康建设获得长足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文化建设也是重点和难点,既面临着扩大总量、丰富品种的老问题,还面临着优化结构、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强基础、补短板、促均衡等方面下功夫。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是文化小康的基础工程

人们有礼相处,社会文明有序,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标志。在杭州,随着“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逆行者”等平民英雄的持续涌现,“最美现象”已成为杭州的“普遍现象”。要继续擦亮“最美杭州人”这一品牌,深入开展以“礼让斑马线、喇叭不乱鸣、有序停单车、排队上公交、文明乘地铁”等内容的“文明出行,杭城更美”主题实践活动,让文明有礼成为杭城一道亮丽风景线。深化“我们的价值观”和家风家训等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在杭城无时不现、无处不在。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积极弘扬红船精神、围垦精神、四千精神,践行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把杭州打造成“有温度的善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文化小康的根和魂。杭州是中国著名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杭州,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遍布城乡,其中,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是杭州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建设文化小康、构筑精神文化家园的独特资本。要通过新一轮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杭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高质量保护建设世界遗产群落,升级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综合保护,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南宋皇城考古遗址公园、南宋博物院及南宋文化体验中心建设等,做好南宋皇城、跨湖桥、钱塘江古海塘、西溪湿地等申遗工作。深化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培育,进一步打响杭州丝绸、青瓷、茶叶、中医药、杭帮菜、金石篆刻、浙派古琴艺术等东方非遗经典品牌,让杭州市民精神文化家园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丰裕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杭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是充实的,但也有少数市民物质比较富有,精神却比较贫乏。要根据“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定位,以“全省领跑、全国领先”的标准,积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领跑计划,为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要高水平谋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杭州美术馆、音乐厅和杭州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更多文化新地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公共文化需求传导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供给,变市民被动接受文化为主动选择文化。在加强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在线共享,实现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地wifi全覆盖,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加快“智慧文化一点通”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数字新媒体宣传文化传播平台。办好杭州国际音乐节、南宋文化节、大运河文化节、杭州学习节等活动,高质量推进杭州书房建设,变单一书本阅读为多功能文化互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和分享公共文化活动,使市民不仅能读书、看报、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出,还能懂艺术、学非遗、练绝活、组团队、搞演出、办春晚、创品牌,改变城乡基层社团组织各自为政、孤岛活动等零散格局,努力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城乡一体、文化共创的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群众公共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提高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进一步挖掘杭州故事、

讲好杭州故事、写好杭州故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既叫好又叫座的国产作品还不够多,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杭州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风土人情、革命事件等比比皆是,也有麦家、南派三叔等一批当代知名作家,但要进一步挖掘杭州故事、讲好杭州故事、写好杭州故事,满足市民精神渴望,尚需努力。要着力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推进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有杭州特色的原创优秀作品。在打造文艺特色品牌上,要加快建设“中国网络文艺之都”,打造“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名城”,助推“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核心区”建设,建设一批“美术之乡”“摄影之乡”“书法之村”等,浓造乡村文艺氛围。加快文创优势和重点行业发展,加快建设“中国演艺之都”,构建“两带两域六中心”演艺产业空间格局,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会展水平,推进白马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文创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为文化小康添砖加瓦。(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纪委书记、研究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李泽泉   编辑:高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