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援藏25年,在“世界屋脊”贡献杭州力量——“对口帮扶西部行”采访活动走进那曲
发布时间:2020-10-27 15:49:59


杭州日报讯 八月的西藏那曲地区,正逢雨季。我们甫一踏上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寒冷的风雨便扑面而来,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当地人告诉我们,那曲高寒缺氧,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除了冬季,就是“大约在冬季”。

1995年5月,首批杭州援藏干部来到那曲,一场跨越25年的援藏接力由此启幕。至今,杭州先后派出9批共44名优秀中青年援藏干部人才。25年来,他们克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援藏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援藏工作,推进实施了一大批援藏项目,为雪域高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两地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

爱心接力已持续25年

适龄儿童入学率22.5%,这是首批杭州援藏干部来到那曲后,了解到的最触目惊心的一个数据。

1995年8月25日,一封来自援藏干部的“求援信”在杭州日报一版刊出:“每个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钱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学……”号召一呼百应,短短一周时间,225万元善款从杭州飞向那曲。

1996年,杭州那曲希望小学落成仪式在香茂乡中心小学举行。10岁的达扎旺堆兴奋地挤在同学中间,快门闪过,留下了杭州教育援藏史上珍贵的一幕,首批杭州援藏干部魏尔平至今珍藏着这张照片,“到1997年9月,我们利用这些资金陆续在那曲建成了10所希望小学。”

这些希望小学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达扎旺堆便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那曲,当了一名老师,后来又成为了小学校长。

“育爱楼”“爱身馆”“爱之源”……记者在达扎旺堆任校长的色尼区古露镇完小看到,学校所有的楼宇名称里都含有一个“爱”字。“我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孩子,改变他们的一生。”今年34岁的达扎旺堆自豪地说,“现在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接近100%,可以说,现在色尼区16所中小学的校舍都是当地最好最醒目的建筑。”

25年前,来自杭州的一份爱在这里植根壮大,25年后,全新的教育援藏模式也在这里开启。

7月以来,在色尼区政府开放式的大院里,随处可见“海亮援藏班”招生简章。这是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携手杭州海亮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促成的好事。7月10日,首期“海亮援藏班”已经通过视频的方式正式签约,色尼区也成为西藏首个开办内地援藏班的县区。

色尼区教育局负责人旦增朗杰介绍,首期“海亮援藏班”将招收30名色尼区籍学生,目前已经完成报名招录工作,8月底,30名那曲籍学生就将来到浙江求学。

一封信两代人,跨越了25年的爱心接力还在继续。

“不靠天”撬动产业兴

在距离色尼城区30余公里外的嘎尔德畜牧业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是万亩碧绿的牧场。

正是这片牧场,汇聚了多批杭州援藏干部人才多年努力的成果——流转土地达1万多亩,种植包括大片的人工草场,以及土豆、萝卜等经济作物,不仅为周边100多个畜牧点提供“口粮”,也成了当地居民的“菜篮子”。

那曲是高寒纯牧业区,也被称为“牦牛之乡”。1998年,第二批杭州援藏干部在深入调研后提出,那曲的牧业经济要从自给自足粗放型的传统牧业,向产业化、生态化的现代牧业跨越。

从“靠天养”到“科学养”,那曲的传统牧业由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牦牛奶营养价值非常高,以往牧民都没有经验,更没有渠道,杭州援藏干部为我们引进了德国进口设备,建成奶源质量检测实验室。”基地负责人明加介绍,如今基地以奶制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牧户”的经营模式,统一品牌、统一订单、统一销售,吸纳带动76个贫困村、近2万名牧民向基地供奶,实现本地群众就业476人,年销奶制品近千万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25年来,在谋划色尼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援藏工作组始终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发展,狠抓产业脱贫。

在色尼区那曲镇28村,第八批杭州援藏干部在这个传统的农牧村庄种下一颗名叫“精惠建材”的产业种子。28村村委会主任赤列罗桑介绍:“原先8辆建材运输车已经增加到15辆,带动当地200人脱贫,每个贫困户年收入达到了3万至4万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防疫口罩一度成为紧缺品。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立足产业迅速行动。“今年3月,我们从3800公里外的杭州引进了一条口罩生产线,同时还解决了无纺布、熔喷布等原料紧缺的问题。”杭州援藏干部、那曲市色尼区委常务副书记潘渭介绍,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口罩生产线只用了短短15天就实现投产,不仅解决了疫情期间当地口罩供应困难的问题,还带动了当地3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一大批民生项目落地

“城市明晃晃的,是铁皮屋顶反射的阳光,城区街道狭窄坑洼,房屋低矮稀疏……”这是首批援藏干部记忆中的那曲城区。

25年后,当我们沿着双向四车道的柏油路从郊外的那曲火车站进城,眼前的色尼区已是楼房密集,街道纵横,各式商铺林立,正午时分甚至还遭遇了堵车。

变化不止在城区。“村里以后还要建农贸市场,将小卖部、餐馆、农机维修等商铺集中起来,还要建苗圃、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这样一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一部分村民就近、就便务工,实现多渠道增收。”在色尼区幸福新村,村主任赤列罗桑激动地向记者描绘着向往的生活。

2017年,第八批杭州援藏干部进藏后不久,启动建设色尼区幸福新村。今年5月,那曲市色尼区首批83名村民拿到了幸福新村的钥匙,从此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土坯房。

据了解,幸福新村项目总占地面积159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71平方米,总投资3650万元。小区户型面积在87平方米到247平方米之间,还建有面积达536平方米的村级服务中心。该项目是色尼区“十三五”重点民生工程,也是色尼区首个现代化易地安置小区。

25年来,还有一大批关乎民生的项目在那曲落地。投入260万元援建杭州西子贸易大楼,引导农牧民改分散式自由交易为集中式入场交易,促使特色资源走向商品化、市场化道路,推动商品交换与流通,加快资源融合、信息畅通,为贫穷落后、资金缺乏的农牧区注入了活力;杭州还投入455万元援建古露小城镇建设,杭州新村、杭州路等杭州援藏项目迅速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帮助牧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宜居少不了医疗的改善,杭州援藏人还为藏区众多病人带去希望。仅2019年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组织援藏医疗人才开展送医下乡、各类义诊等活动十余次,问诊藏族同胞600余人。

针对高原地区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高发,去年11月,杭州医疗援藏团队在色尼区人民医院首设内分泌科,这也是西藏海拔最高的首个内分泌专科。包虫病在藏区同样高发,截至目前,杭州援藏医生已联合各级援助,累计完成筛查十万余人,筛查率达95%以上,确诊包虫病患者1021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昌旭 郑超 肖向云 通讯员 胡忠军   编辑:高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