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小长假已过半 这些人少、景美、文化深厚的古代“网红”打卡点等你去发现
发布时间:2020-05-03 14:52:29

杭+新闻讯 今天是5月3日,“五一”小长假虽已过半,但看着别人在朋友圈里天天吃吃吃、玩玩玩的美照,外出游玩赏春的心情是否也愈发浓烈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人少、景美、文化深厚的古代网红打卡点。何为古代网红打卡点?在西湖环绕的群山里,有许多幽藏其中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或寄托了君王将相的雄心壮志,或寄寓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思,当然也不乏赞美祖国山河的感叹之情。

这些景区的美妙精伦之处,你是否知晓?是否亲临?是否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呢?

古代网红打卡点一:玉皇山景区

网红关键词:毗邻皇城、左江右湖、佛道同山、纳凉“氧吧”

玉皇山景区是老杭州人都十分熟知并喜爱的登高、祈福之圣地,也是古人频频光顾并留下墨宝之处,因为这里近邻吴越州府,南宋皇城,因为这里曾是连接西湖和钱塘江的交通要道,因为这里空谷幽兰无人自芳……登高可远望,低头可追思,这恰恰就是古人最喜爱的打卡点要素之一。

玉皇山海拔237米,原名龙山,远望如巨龙横卧,雄姿俊法,风起云涌时,但见湖山空阔,江天浩瀚,境界壮伟高远,史称“万山之祖”。玉皇山地处西湖与钱塘江之间,从慈云岭古道徒步登山估摸1小时左右便能登顶福星道观。沿路多处都可赏见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景,半山腰的紫来洞还是远眺八卦田的最佳观景点。山顶的江湖一览阁,可同时远眺西湖和钱塘江,霸气坐拥左江右湖。来到玉皇山,空气格外清新,整个人都会感觉神清气爽,因为这里是距离城区最近的一处负氧离子最高的天然“氧吧”,对人体健康实有裨益。

推荐摩崖题刻:紫气东来、乾坤一望、儒释道、忠孝廉节等。

推荐信息:

玉皇山路1号(有停车场)

门票价格:10元(可用公园IC卡)

公交线路:12路42路 87路 124璐 133路等至玉皇飞云站或丝绸博物馆站

古代网红打卡点二:万松书院

网红关键词:明清知名学府、阳明开坛设讲、孔氏南宗遗存、梁祝爱情传说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求真务实,学术开放;师生修身养性,又不乏鸿鹄之志。这便是对古代万松书院较为全面的评价。山间石林中留有的“卧云”、“有美”寄托了师生文人对这一片山水的喜爱。

位于西湖南麓,万松岭上的万松书院是传统国学文化和浪漫“梁祝”传说和谐交融的游览胜地。地处湖山之间,左襟钱江,右带西湖,背倚凤凰山,空灵清寂,风景秀丽,是西湖周围唯一一处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公园。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之一。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为其题写过《重修万松书院记》 ;清康、乾两帝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政治地位颇高。

万松书院原本是莘莘学子的求学之地,恰恰在这里又萌发了浪漫的梁祝故事,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同窗三载,互帮互助间萌生爱意。2019年九月初,“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相遇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启了中国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的友谊新篇章。

推荐摩崖题刻:高大光明、独立卓尔、卧云、有美、登峰、开襟。

推荐信息:

万松岭路81号(有停车场)

门票价格:10元(可用公园IC卡)

公交线路:102路等至万松岭路站

古代网红打卡点三:胡雪岩故居

网红关键词:红顶商人、建筑精巧、跌宕人生

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胡雪岩故居坐落于元宝街。主人胡雪岩是晚清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他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兴建宅院,历时三年完工。宅院占地10.8亩,共计十三楼、芝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明廊暗弄,建筑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灰塑无品不精。其中芝园假山为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建筑选用了大量的紫檀、酸枝、楠木、银杏、南洋杉、中国榉等高档木材。粉墙黛瓦的院落中又同时融合了西洋建筑风格,成为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胡雪岩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钱庄的小学徒白手起家,到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期间他也逐步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追求,收集了大量的文人字画。之后在建造宅子的时候,他便请人把其中一些尤为喜爱的作品做成了碑刻,篆刻在院中的假山石林里。

目前胡府韶华—耐阴植物展正在故居展出中。此次耐阴植物展共展出50余幅以兰科植物为主的园林小品和组合盆栽,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创意巧妙的作品,为胡府增添了雅致,丰富了园趣。

推荐摩崖题刻:兰花图、董其昌《春夜喜雨》、郑燮《画兰》等。

推荐信息:

元宝街18号

门票价格:20元(公园IC卡需补票5元)

公交线路:59路 60路 71璐 113路 190路 216路 327路 404路 514路 801路 808路等至胡雪岩故居站下车

【温馨提醒】以上三处均为收费景点,需通过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官方公众号、掌上西湖APP提前预约。

来源:杭+新闻   作者:记者 俞倩 通讯员 高菲   编辑:张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