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黄山 拥抱“一体化” 迈向“高质量”
发布时间:2020-11-20 10:05:51

今年是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的第三年,也是该市“融杭接沪突破年”。11月7日,一场事关黄山未来的大会——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隆重召开。在会上,黄山市高举“一体化、高质量”旗帜,向全国唱响了“融杭接沪”发展最强音。“‘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在大会上说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区域合作和地方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黄山市近年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现代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注解。

“融杭突破年”打造都市圈合作典范

自2018年10月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以来,黄山市与都市圈兄弟市形成了从“共饮一江水”到“共享一个圈”的新发展格局。

去年以来,黄山市以杭黄两市“1+9”战略合作协议为统领,从旅游、产业、环保等各个领域与杭州等都市圈兄弟市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杭州都市圈合作示范区。特别是杭黄两地紧密合作、走亲频频,各项合作硕果累累。

在旅游共推方面,通过风景道公路、高速公路、新安江水路、高速铁路、徒步古道和低空航线的“五路并进”、互联互通,高标准建设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联合推广杭衢黄世界遗产精品游、名山-名城-名江-名湖-名村游等精品线路,皖浙一号旅游风景线获评“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积极推动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合作共建千岛湖—黄山生态旅游合作区、衢黄南饶旅游协作区。

在产业共兴方面,2019年以来黄山从杭州引进新签项目100个,投资总额101.2亿元,7个省级开发区分别与杭州都市圈城市开发区签订共建协议;今年6月,黄山市又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在电商直播、数字旅游、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等方面开展合作;11月7日,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当天,两地合作共建的杭黄绿色产业园正式揭牌。

在生态共保方面,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同时纳入皖浙两省工作要点,杭黄两市共同编制《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保规划》,歙县和淳安县签署《皖浙交界水域跨省联合执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党建联盟,联合开展皖浙两省护渔联合执法行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生态共保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在民生共享方面,两地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就医结算实现都市圈“一卡通”,黄山与都市圈多个城市实现公交一卡通行;与都市圈多个医疗教育机构建立了联盟关系,10个社区与杭州都市圈社区开展对口合作共建;今年疫情期间,杭黄两地又联合举办了8场“疫情之下,外贸围城”线上培训,积极引导企业由“线下”向“线上”转型。

从2019“融杭开局年”到2020“融杭突破年”,黄山正沿着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道路不断前行。如今,随着千黄高速开通在即,杭州与黄山又将从此迈入“双高时代”,两地合作将形成“双核驱动”的新格局。

“长三角时代”塑造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黄山市,是安徽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过去,这里走出了闻名天下、遍布全国的徽商。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黄山又迎来了承接辐射带动、获取发展动能的绝佳机遇。

杭黄高铁开通后,去年长三角、杭州都市圈来黄山的游客数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2.2%和26%。今年以来黄山市新签重点项目数和协议资金中,来自长三角区域的分别占81.2%和58.9%。而在11月7日举行的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又有阿里巴巴、浙江交投、同程集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64家长三角知名企业与黄山进行签约。“黄山兼具生态与人文之美,营商环境优良,交通也越来越便利,是企业家投资兴业、实现梦想的好地方。”杭州时空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招斌在考察了长三角多个城市后,最终选择黄山市作为其投资15亿元打造的国际动漫城项目的落户地。

“随着7条高铁、9条高速相继建成,加上机场迁建、市域旅游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黄山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的时空距离实现革命性重塑,成为全国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皖浙赣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大交通带来的红利正加速释放。”任泽锋表示,未来黄山市将以“融杭接沪”为突破口,在旅游、产业、生态、交通、民生五个重点领域持续推动一体化进程,争当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

为了推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工作,黄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黄山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黄山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部署八个方面66项具体任务、23个重大工程。去年以来,黄山市党政代表团多次赴长三角各主要城市考察对接,与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五市签署“1+9+4”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上海杨浦区战略合作达成共识。今年,黄山在上海的“反向飞地”——黄山市高新区上海湾谷科技园挂牌运行。目前,黄山市已有39项法人事项和7项个人事项实现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项目审批时限从120个工作日压缩至80个工作日。

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全面进入“长三角时代”的黄山将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的主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有旅不唯旅”引领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坐拥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黄山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范例。然而,深受“徽骆驼精神”熏陶的黄山人却不愿意靠着老天爷馈赠的大美山水来坐享其成。“有旅不唯旅”五个字,成了黄山市坚守的新发展理念。

近年来,黄山市在做好文化旅游融合文章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发展新型工业和生态工业,朝着“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行。在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现场签约的99个项目中,涉及文化旅游、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五大黄山市新兴产业项目共有67个,投资额338.5亿元,占比68.6%。

生物医药,是黄山重点培育的新产业。黄山市生态环境优美,是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好地方。目前黄山市正围绕生物萃取、医疗器械、新安医学等重点领域,推动实现从农业(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到工业(有效成分的提取、道地中药材加工、医疗设备生产)再到服务业(高端诊疗服务和健康养生)的融合发展,将黄山打造成国际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目前,黄山市已形成德宝生物、中新生物等一批重点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达11.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4.8万亩。

数字经济,是黄山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黄山市数字经济增长态势明显,截至去年底,全市数字经济规上工业企业62家,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7.9%,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0.6%;初步实现县城以上以及风景区核心区域的5G网络覆盖,数字经济实现从“0”到“1”的起步。同时,黄山市还积极“借势登高”,与阿里巴巴在数字旅游、直播基地、农产品溯源方面达成合作意向,牵手华为打造“城市大脑”搭建数据底座基础平台。

智能制造,是黄山制造业转型的新风口。近年来,黄山市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领域稳步发展,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黄山全市汽车电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8%,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7%,涌现出了菲英汽车、富田精工、黄山电器、新远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此外,黄山市还与浙江大学、合工大、安徽大学、黄山学院等多所高校院所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均组建成立了产业创新中心。

绿色食品,是黄山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有着好山好山的黄山,同样孕育了黄山茶、臭鳜鱼、泉水鱼、毛豆腐等一大批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黄山市突出绿色、安全、健康、优质的发展方向,围绕茶叶食品、徽州传统食品、健康休闲食品三大绿色食品领域,着力打造茶产业、菊花产业、山泉流水养鱼、特色养殖、天然饮用水等一批重点绿色食品产业。其中,茶产业已聚集了联合利华、小罐茶、谢裕大、王光熙等多家龙头企业,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已成为茶客耳熟能详的全国名茶。

文旅融合,是黄山旅游升级的新路径。拥有53家A级景区的黄山市,是杭州都市圈旅游界的一块高地。“十三五”以来,黄山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文化和旅游业增加值增幅达到21%。近年来,黄山市又依托优美山水、灿烂文化等组合优势,积极推进“旅游+”发展战略,创新发展研学游、民宿游、自驾游等多种旅游业态。据统计,黄山市现有各类民宿和客栈2168家,数量占安徽全省总量的80%以上,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100万人,年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立平 通讯员 金芳芳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