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湖州 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
发布时间:2020-11-20 10:06:47

身处“万亿俱乐部”城市环绕,占据长三角“十”字高铁的枢纽位置,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的今天,曾经的“小个子”湖州正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中上演一场瞩目的蜕变。

这里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之地,有着“滨湖、山林、水乡”交相辉映的韵味和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的鲜明发展路径;这里是一片持续为企业和人才奉上最硬核政策、最广阔舞台、最优质服务的创业热土;这里也是期待被重估价值,一跃从“长三角地理中心”迈向发展高地的“城市黑马”。

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表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湖州只是开了个头,今后湖州要勇于成为“一线城市”,要从与嘉兴、杭州、上海等城市的一体化入手,逐步在广度、深度、力度上进行拓展,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谋划生产力新布局,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

长三角一市三省41座地级以上城市当中,只有少数城市是处于“十”字高铁的枢纽位置,湖州即将成为其中之一。

今年6月5日,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湖州举行,长三角沪苏浙皖党政主要领导为该项目“站台”,这也是湖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一次盛大的亮相。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沪苏湖铁路将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大动脉。由此,湖州将同时享有几个同城化都市圈的红利。

盛大的亮相背后是一场蓄势已久的蜕变。

今年以来,从全新城市宣传片的发布、城市形象标识的亮相,到连续发布“湖八条”、“湖九条”等重磅招商引才政策,再到今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的城市路演,“宝藏”湖州频上热搜,高调登场。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超级风口”下,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湖州着手系统谋划全市生产力新的布局,把这块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工分布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

“一湾极化”,就是依托拥有65公里太湖黄金岸线的湾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的集聚地。接下来,现代化的CBD将在长东片区拔地而起,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太湖天际线;太湖龙之梦这个拥有2.8万间客房的超级文旅项目,有望成为长三角娱乐中心;南太湖新区作为浙江五大新区之一,瞄准的是绿色智能制造,打造一个高能级开放的智造平台。

“两廊牵引”,就是以沪苏湖高铁为横轴,通过商合杭高铁往安徽延伸,打造沪苏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以宁杭高铁为纵轴,在南京和杭州之间,打造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以创新谷、科学城、枢纽站、智造园等新空间为载体,推动中高端要素到湖州高密度、高浓度集聚。

摊开湖州地图,西倚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河网密布,地形多样,境内各县区也各具特色。“多区联动”既是不同地形的联动,也是山与水、平原与湾区的相互呼应,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被强化,分工合作。

南太湖新区创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动形成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创新集群,打造核心增长极;吴兴区作为湖州中心城市主城区,推动城市经济高浓度发展、都市工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以“2.5产业”为特征的新型智造产业集聚区;南浔区发挥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优势,规划建设创新云集的高铁新城,打造时尚化数字化产业强区,建设临沪智能装备产业协作区,打造高辨识度的“美丽繁华新江南”;德清县围绕打造接轨杭州的要素导流之城、数字治理的改革创新之城,推动人工智能、地理信息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建设临杭数字经济示范区;长兴县围绕争当高端制造业领头羊、建设高端经济流承接地,布局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建设绿色动力产业集聚区,推动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再布局、再提升;安吉县围绕争当“两山”再出发的最佳实践、治理再提升的县域典范,布局创新型的美丽经济,建设长三角生态经济试验区。

“全域美丽”,就是充分彰显湖州“滨湖、山林、水乡”交相辉映的韵味,全市域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

人才政策“上不封顶”,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对于人才来说,湖州绝对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我们有上不封顶的人才政策、有宽容失败的文化,年轻人选择湖州就是正确的选择!”今年6月,在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湖州市市长王纲在那场著名的“城市路演”的最后,饱含热情地向人才喊话。

“上不封顶”绝非虚言。近年来,湖州以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为核心,为人才提供了最硬核的政策、最广阔的舞台、最优质的服务。今年以来,湖州市委市政府重磅出台招商引才“湖九条”和“人才新政4.0版”,先后打造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200多家众创空间,还推出“湖州服务绿卡”升级版,建立“人才之家”,实行“123”人才服务日,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10月22日至25日,湖州举行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会上,签约引进了12名青年博士,6个高层次人才项目,4名青年博士代表向世界青年发出“中国梦想·青年机遇”的《湖州倡议》。

世界范围内,一线城市溢出效应,已渐渐由“新一线”吸收,并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而身处“万亿俱乐部”城市环绕的湖州,不仅在人文底蕴、自然禀赋、生活休闲等方面有综合优势,还有着首屈一指的城市活力、潜力与竞争力。

如何借势凸显人才磁场的差异化优势,突围全国城市抢人大战,湖州给出了自己的方案——“人才数字大脑”。

围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人才数据资源共享,湖州市委人才办创新运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搭载阿里云飞天系统,基于数据中台、应用中台——双中台理念,打造人才数据仓,实现人才数据多维在线融合、实时分析、结构化处理,推动各领域人才数据全链路归集共享。

据悉,湖州“人才新政4.0版”内容包含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机制改革、环境优化等六个方面共28条,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是对原有政策的一次全方位整合提升。湖州市委人才办负责人透露,新政同以往相比有6个“最”:政策资助标准最高;人才支持对象最全;平台建设力度最大;改革创新举措最实;政策兑现刚性最强;人才发展生态最优。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绘就“长三角中心花园”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15年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自信满腔。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湖州正全市域、全方位探索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围绕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引领区。

15年来,湖州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推新蜕变,先后实施四轮环境整治行动,连续推出治水、治气、治矿等系列组合拳,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护美了绿水青山的底色。

15年来,湖州持续对纺织、建材、印染、蓄电池等十多个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关停大批“小散乱”企业。见证铅蓄电池行业整治的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当地通过淘汰、兼并、重组等方式,企业数由225家减少到16家,而产值增加了14倍,税收增加了6倍,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15年来,湖州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高标准推进南太湖保护与开发,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实现从“卖石头”“卖风景”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华丽转身。过去15年,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6.7%、17.7%。

“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把叶子变成‘票子’,这就是生态经济化的一个生动写照。比如,在莫干山的裸心谷,一张床位年税收达14万元,高过国内很多五星级宾馆。”湖州市副市长项乐民介绍。

湖州还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各项规划中,强化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坚持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先后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7部;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标准87项,其中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扎根绿色,一批向着蓝天、碧海进发的绿色高科技项目在湖州相继崛起。

屋顶十几米高,场地放置着多个火箭模型,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穿梭往返于一道道白色门禁,仿佛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在民营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湖州“蓝箭航天”的智能制造基地,正用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技术,探索浩渺宇宙。

南太湖畔,绿道纵横延展,串起了城乡“山水画”,如今,湖州高品质建成了65公里“黄金湖岸”,以及全国领先的“5分钟亲水见绿圈”,涌现了地理信息小镇、美妆小镇、湖笔小镇、新能源小镇等一批生态美、产业兴的特色小镇。

在今年的湖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湖州建设成为“长三角中心花园”和绿色发展引领区的发展目标尤为醒目。如今,湖州正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全面打响“滨湖旅游首选地”“乡村旅游第一市”“长三角健康谷”等品牌,力争成为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重要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超 杨君左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