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长三角携手共护太湖美 沪苏浙皖联合开工重大项目
发布时间:2021-05-27 09:37:26

5月26日上午,江苏无锡,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拉开了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帷幕。本次集中开工的9个项目,清一色都是生态环保类项目,且多数跟太湖流域治理有关。

作为长江水系最下游的支流水系,太湖流域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河网如织、湖泊棋布,面积更是横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

上世纪90年代,一篇名为《为了太湖不再“倾斜”》的文章,曾引发人们对太湖两岸经济发展差距的广泛讨论。如今,透过这一批新开工项目可以看出,“让太湖不再倾斜”有了新目标——三省一市治水同频共振,让太湖流域水质好转早日迎来根本性拐点。

根本性拐点

还未到来

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5月的太湖,烟波浩瀚,水天一色。

但让人烦恼的是,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蓝藻问题再次悄悄“浮出水面”。在无锡贡湖湾湿地公园,记者看到,一艘艘加压控藻船正来回作业,一排排沿岸推流设施不断向外喷水,目的只有一个——防止蓝藻在岸边聚集。

位于太湖西北角的无锡,夏季处于下风向,一旦太湖蓝藻暴发,无锡就会沦为蓝藻聚集的重灾区。

“到了最炎热的时候,无锡几乎每天都要投入上千人力以及大量机械设备打捞蓝藻。”无锡经济开发区华庄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毛培新告诉记者,清理出来的蓝藻,一天最多可达两三千吨。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太湖大面积暴发蓝藻,无锡全城自来水被污染,造成生活用水、饮用水全面短缺,超市里的矿泉水一度被抢购一空。

也正是在那一年,“二轮治太”正式开启。相较1991年开始的第一轮治理,这轮治理不再以防洪工程建设为主,而是将目标转向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通过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太湖渐渐开始恢复本来面目。

“二轮治太”共有12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中浙江涉及5项,4项与湖州有关,太嘉河工程、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组成了湖州“二轮治太”四大重点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发挥了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如今,在湖州,东苕溪、西苕溪入湖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以上。从去年的太湖流域杭嘉湖区域的监测断面数据来看,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3.2%,比2013年上升52.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

这些年来,江苏无锡已累计投入上千亿元用于太湖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也因此有了明显改善。毛培新介绍,当初他们这里的湖水是Ⅴ类水,现在改善到了Ⅳ类水质以上,局部区域达到Ⅲ类甚至Ⅱ类,水体透明度在70厘米以上。

但整体而言,太湖治理尚未迎来根本性向好拐点,蓝藻问题依然困扰着沿线百姓。

协同治水

渐成常态

年年都治,为何太湖的蓝藻问题依然存在?

“只有控制好各区域上游原水的水质,太湖整体水质才有望彻底好转。”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分析:蓝藻打捞处置能力再强,都始终偏重于末端治理,要根本性改善太湖水质,必须从源头发力,从入湖河道开始治理,从岸上生态修复着手。

问题表现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湖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李涛分析,太湖每年入水的总氮、总磷等指标,总量仍然超过太湖自身消纳能力。即便“引江济太”工程每年为太湖“换水”约50%,但太湖北岸原水的Ⅳ类水质,依然“拖了后腿”。

“太湖流域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的压力不小。”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些年,无锡、苏州、湖州等城市关停了数以千计太湖沿线的化工企业,但相较十几年前,周边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无锡为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当地常住人口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108万;与此同时,无锡的GDP总量也增长了足足一倍有余。

在这样的发展节奏下,太湖水质能从Ⅴ类水提高到Ⅳ类水,已实属不易。专家分析,2020年太湖湖体氨氮、总氮、总磷较2008年分别下降80%、51%、10%。

治理并非一家之事。太湖治理的突破口在一体化协同治水。太湖流域面积广、涉及省市多,太湖流域面积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苏占52.6%,浙江占32.8%,上海占14.0%,安徽占0.6%。随着太湖治理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如果仅是“一地治水”,想要彻底治理好太湖,难于上青天。如今,沿湖各个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号角下,正打破行政界限,成为“联盟军”。

今年3月,湖州治水办就通过江苏提供的卫星遥感数据,对聚集面积约4平方千米的“蓝藻”泛滥区域进行协同“围剿”。

共享的不仅是数据信息,两地间的人员、船只也实现了“共享”。受季风影响,无锡和湖州暴发蓝藻的时间正好错位,一旦出现防控能力不足,上半年湖州就会把打捞船开往无锡、帮无锡打捞,下半年则反之。

近年来,太湖沿线城市达成联防联治的相关协议,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生态治理格局。

去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湖州和无锡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建立“十项机制”:统一规划、项目准入、联合执法、生态修复、信息共享、联合巡查、交叉检查等十项机制,通过共建共治,共同提升蓝藻防控水平。

“在协同合作机制下,湖州借鉴无锡的蓝藻治理模式,制定了蓝藻防控方案,并在沿湖设置围隔阻挡、藻水分离站,引进加压控藻船等装备,提升自身治理效能。”湖州市治水办副主任李涛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翁杰 金梁 全琳珉 徐坊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