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强国”战略奉献一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7-31 18:48:15 Fri   

孙淼军,男,中共党员,博士后,高级工程师,1987年10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就职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洋勘察研究分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下城区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

海洋勘察行业的奋斗者 

2010年,孙淼军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唐辉明教授,从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方面的研究,通过5年的刻苦治学和潜心钻研,出色地完成博士论文。2015年,孙淼军进入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师从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电力勘测设计大师、浙江省勘察设计大师单治钢大师。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他主动选择海洋地质灾害评估方面的课题作为自己的博士后研究方向。博士后期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了3项海洋勘察领域的厅局级课题,3项成果均被中国水力发电学会、中国电建集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联合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孙淼军始终以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奋斗精神,积极投身于海洋勘察事业。2016年,华东院引进全球最先进的勘测装备Roson200-CPTU,他忙于设备的海上试验和验收,孩子出生时都没能陪护在爱人身边,虽然遗憾,但令他欣慰的是海洋重器成功海试也让他感受到了孩子健康降生般的喜悦。2018年4月,由华东院总地质师单治钢大师牵头的国家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勘测标准》的编制工作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孙淼军手术出院第二天便火线上岗,全心全力进入工作状态,与编制组同事一起闭关奋战15天,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

孙淼军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深入海上作业的第一线。2017年,华东院承担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标杆性工程——马来西亚皇京港项目,国际与国内标准的衔接成为项目实施中的重要难题。他作为勘测专业的技术咨询团队成员,通过连续100多天的广泛调查和刻苦钻研,顺利完成了欧盟、英国和中国标准的对标任务,为项目海上勘测成果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9年3月起,孙淼军担任全球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海上钻探项目总工程师,项目不仅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严酷的海洋环境,而且作业技术难度世界罕见,关键时刻又遭遇新冠肺炎席卷全国,项目的生产组织困难重重。他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精心组织技术攻关,精细管理项目实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该项目作为抗击新冠肺炎防疫期间的复工典型被新华网和浙江卫视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

产研紧密结合的践行人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华东院的海洋业务已从近岸滩涂向离岸发展,涉及的工程环境越来越复杂,作业难度日益增大,技术难题不断涌现。针对海上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瓶颈,孙淼军不断攻坚克难,为生产项目出谋划策,工作5年期间他共被授权4项美国专利、29项中国专利,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余篇。

孙淼军恪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产研工作信条,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

海洋大直径钢管桩目前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钻井平台、港口码头等海洋工程中,高效实用的大直径桩海上测试方法一直是业界的技术瓶颈,他通过近1年的攻关,对大直径桩的海上测试材料、保护装置和作业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Stress-strain testing system for large-diameter steel pipe pile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被授予美国专利,成果已应用于30余个海洋工程的桩基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工挖孔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桩基施工方法,适用于施工机械难以进入的工程场区,但孔内人工施工的方法使得其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孙淼军同志在人工挖孔桩的施工现场坚守3个多月,系统总结了护壁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创新成果“一种用于人工挖孔桩的现浇护壁结构及施工方法”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为人工挖孔桩施工人员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保障。例如此类“从生产中发现问题,用科研破解难题”的案例在他的工作中已是常态出现。科研成果服务生产的同时,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工作5年期间他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厅局级科技奖励5项。

一位海洋战略的践行者,一位克难攻坚勇挑重担的科研领域开拓者,一位科研成果服务生产的产研工作先行者,一位平凡而卓越、爱岗敬业的科学工作者,孙淼军。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