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诚身 至诚化育——记浙大城市学院杨海锋老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7-31 18:48:15 Fri   

引言

“从他的故事,我想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词语:‘读书人’。传统中的‘读书人’大抵是这样一种形象:有判断,有坚持,有敬畏,有热心,信奉文化,信仰道德。……”

——《青年时报•青年评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下面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十佳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几乎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我们一起走近他……”

——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颁奖词

他叫杨海锋,1977年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分院的一名教师,中国共产党员。从教19年来,杨老师不但教学、科研、育人成绩斐然,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更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公益之路: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着助人成长的人文公益事业,创无形书院、生生学堂义塾、健心房、公益心理咨询、公益赠书、公益讲坛、公益网站等。

他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得到光明日报、青年时报、浙江日报、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许多主流媒体的报道。曾被评为第四届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杨老师一家曾被评为第十届浙江省文明家庭、首批杭州市幸福家庭、杭州市最美家庭,作为十个代表家庭之一参加杭州市委主办的杭州市党员干部“廉洁好家风”晚会,秉承了中国读书人修身齐家的理想。 

本职工作:尽心教学,潜心科研,用心育人

教学上,他连年获教学质量一等奖,获学校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在网上给杨老师点赞、留言,有学生说:“杨老师上课不是在完成工作,而是真心诚意的热爱、全心全意的融入。”科研上,他曾在核心期刊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参与多项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和多部教材编写,而且经常带大学生行走基层民间亲身体证、调研,他常说,做社会人文研究最重要的是做一个“问题中人”,体贴真实的社会问题、接触真实的人。育人上,他曾获学校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TOP TEACHER社团优秀指导老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实践优秀指导老师等,他任班主任的班级也连年获先进班级、先进团支部、特色导师班、学风特优班级等称号。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杨海锋眼里,“育人”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他是真正把“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精神落实到了自己日常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城院里流传着“大学四年如果没上过杨老师的课、没和杨老师聊过天,绝对是一种遗憾”,常有学生为“了却这份遗憾”来找杨老师的。而他的这份魅力,不仅来自对本职工作的尽心尽责,更来自于他用大量的课余业余时间,为学生、为社会,做了许多看似“多管闲事”实则坚守了一个“师者”、一个“读书人”初心和本分的事。这些事没有人要求他做(都是他用业余时间做的),他也从没有要求过一分钱报酬(相反他付出了很多)——但他却十几年一直非常有心地坚持至今,这在今天的社会里,十分难能可贵,尤其是作为一名理工出身、从教于商科的一线教师。

无形书院:校园人文公益,坚守“文化自信”

杨海锋在学校里创办了人文公益平台“无形书院”(“无形”取自《老子》),旨在和大学生一同身体、力行中国文化的生命学问。每到周末晚上,他都会特地赶到18公里外的办公室,和各年级、专业自发而来的学生一起“经典会读”(读中国文化经典),风雨无阻坚持十多年,至今已305期。《浙江日报》一篇专访《普通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独特路径——文化经典每周一课》中这样写道:“在很多同学眼中,杨海锋老师是友,也是他们心中的光。更有同学说:‘杨老师,听了你的课,我才真正思考起我人生的价值走向。’”

每周的一个清晨六点多,天蒙蒙亮,杨海锋就会来到学校的陈家河畔,亲自带学生“日新晨读”(读中国文化经典),和同学们一道早起修身、涵养朝气正气的生活态度,日新又日新,长年坚持不懈,至今已第九年。这晨曦中坚定的身影、琅琅的书声,已成为城院清晨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周末,杨海锋经常带学生“人文行走”,到孔庙瞻仰孔子和他的弟子、余姚参访王阳明的故居、到皋亭山寻找文天祥的足迹、……十多年来足迹遍布周边的人文古迹。杨老师说,年轻人要读有字书,更要知行合一、读天地间的无字书。

“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杨老师正是以自己的言传与身教,带领青年大学生践行着这一教育改革方向,一同坚守着这一文化自信。

有学生这样说:“晚上的会读、早上的晨读、周末的行走……在今天的大学里,愿意和我们这样‘朝’‘夕’相处、真诚相见,做着看似毫无实利可得却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十多年如一日,这样的老师,实在已经不多了!” 

健心房与人生咨询:做“大学生的引路人”

杨海锋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在学校里创办了旨在帮助大学生化解人生问题的“健心房”,这里定期开展疗心沙龙(至今已39期)、个别的心理咨询、个性化的阅读疗法、推荐有益人生的好书等。有学生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二十出头的年纪充满着困惑和矛盾,不要忘了在图书馆的健心房就有‘经师’和‘人师’可以指导和开解你。”

杨海锋早在读研时就创建了一个叫“心灵驿站”的个人主页,十八年来一直坚持利用各种线上线下的渠道,为校内外的求助者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他称之为“人心•人生•人文”咨询)。他说,心理咨询并不只是“治疗心理疾病”,而是要关心学生的整个生命、整个人生,真心诚意地和学生对话,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师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生生学堂和公益讲坛:延伸大学课堂,服务社区文化

文化的本义,是“化成天下”,走向社会、教化一方,这既是中国读书人的自我要求,也契合当下对大学教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的期望。从他的本专业(文化与管理)出发,杨海锋一方面尽可能将自己在学校的三尺讲台开放化、社会化,另一方面带动师生参与到基层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去,从而让象牙塔里的课堂更好、更深入地服务社会、影响社会。

2010年,杨海锋联合他的热心教师同事,一起在学校的一间教室创办了生生学堂义塾(公益私塾,“生生”取自《易经》),带孩子和家长们一起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人文实践的平台,也促进了学校教师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如今生生学堂已经在杭城许多社区安家落户,惠及更广大的社会居民,假期里他还给社区的孩子们放电影、做实验、观天文、折纸飞机、做传统游戏、……用杨老师的话说,生生学堂就是三味书屋(文化熏陶)+百草园(快乐童年)。九年来,生生学堂在帮助家长孩子成长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他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正能量,影响着社区的精神风貌和居民的幸福指数,生生学堂因此被民政部评为“先进学习型社会组织”。

杨海锋还在学校里自创有一门别开生面的全校性公共课(已经开了14年)——从内圣到外王——这是城院大学生中人气最爆棚的公选课之一,还吸引了许多社会上的“旁听生”,并利用时下流行的直播平台让网友受益,使之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公开课”。此外杨老师还经常到各地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图书馆、社区甚至到监狱做公益讲座,迄今已有几百场,有的还在杭州电视台、新浪公开课等媒体播出。他希望能把这份文化的温度传递给更多的人。

公益赠书和公益网站:不忘读书人初心,让爱心互联

好老师要“有扎实知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杨海锋用读书人特有的方式,践行着他的理想,奉献着他的爱心。十几年来,他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一直自费给在校学生、刚工作的毕业生以及到外来务工人员赠书,至今已送出几千本。他希望能以书会友,借有形的书籍流动,促成无形的精神流通。他常说:“多一个读书人,社会就少一分浮躁之气。”

因为经常买书寄书,杨海锋曾送给经常上门的快递小伙一本他喜欢的书,这则温暖感人的故事还上了《青年时报》的善新闻,文中写道:“他送的书每一本都是花了心思的。除了要合对方的胃口、读之有益外,选择的出版社也很讲究。每一本送出的书,他还会在扉页写下一段赠言。一位学生十分感慨,他说,之前也读过很多杨老师送给学长的书,书中的赠语让他感受到爱与温暖。” 

此外,杨海锋自费创建了“生生学堂”公益网站(www.sssch.net),将他一路走来所思所感所行的点点滴滴无偿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与更多的人相互照亮人生。 

结语: 

“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让每一个青年学子都能发现自己的梦、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杨海锋心中的中国梦,而他正是这样一个“筑梦人”。

“杨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这踏踏实实走的每一步,都让我觉得好暖好感动。他给今日的大学带来一股清风,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学之道’!从他身上看到很多古代士人的品质,放在古代,便叫‘君子’。尤记《论语》里的那句‘君子之德,风’,杨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他有一种力量。我们庆幸大学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让我们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梦想着自己的梦想,保持清醒却又充满希望。”——摘自魏春梅《君子之风》

“后来离开学校了,时不时在朋友圈看到老师发的东西,很羡慕那些在杭州的小伙伴……很多时候只能隔着屏幕看看都觉得很有意思、很正能量。不仅是孩子们,很多老师发的内容也影响着我们这些‘看客’。在千里之外,也在思考着,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和之前一些为人处事需要改变。一个人的力量原来可以影响很多人,周边的人受益,甚至很远的人也悄悄在变化着。”——摘自一位学生微信朋友圈

来源:  作者: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