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今年以来,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向社会发布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新职业。这些新职业为何会出现?反映出怎样的社会需求?
新职业代表新方向,新业态展现新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类新职业的出现,折射出了人们对新型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也充满期待。
为了进一步树立“新健康”理念,推动健康杭州建设进入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当下,杭州正积极启动实施“六新”发展行动,新健康作为“六新”之一,也将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探索杭州健康码常态化应用、夯实基层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着力推进。
如今,杭州也涌现出许多被人社部等多部门“官宣”为新职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他们正为杭州推进“新健康”建设、守护每一个家庭健康贡献力量。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精心守护,为“银龄”人撑起健康保护伞
“周阿姨,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咱们现在是在哪里啊”“100减7等于几,得出的数字再减7呢”……卧床的老人认真思考着,依次回答每一个问题。在数学题的问答过程中,虽然周阿姨第二次答错了,刘家远也没有打断,而是继续发问,以老人答对的次数来评估。
正在给老人做能力评估的刘家远,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也是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他手上拿着一份翔实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一边询问一边在相应的项目上打出分数。
“以‘100减7’为例,我们会连续让老人计算5次减法,这既考察了老人的计算力,又考察了她的记忆力。”刘家远告诉记者,一般老人入院后,我们会帮助他们进行如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心理评估、营养风险筛查、改良巴氏指数评定等各项评估,根据打分结果再确定相应的级别。
今年7月,人社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备受关注。这项新职业可以理解为:通过采集、记录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来测量与评估老年人认知能力、精神状态、感知与沟通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的人员。刘家远说,结合不同老人的评估结果,我们会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护理或者治疗方案。
“比如针对脑梗病人,他们在急性期是由神经内科来治疗的,脑部病情稳定后,他们往往会遗留功能障碍,这时就会转到康复医学科。我们医生进行评估后,如果病人是有言语或者运动方面的问题,那么言语治疗师、运动治疗师等专业治疗师会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刘家远坦言,看着老年人身体慢慢恢复,自己觉得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至5月,刘家远所在康复医学科的重症康复团队,还成功帮助身患脑干出血、偏瘫、吸入性肺炎的郑大伯脱离危险,逐步恢复健康。
“对郑大伯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后,我们帮他量身制定了康复方案。” 刘家远回忆,当时患者有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后封管困难,我们就在抗感染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体位改变训练,密切监护他携氧进行直立床训练。“现在郑大伯不仅成功封堵了气管切口,而且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右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他还会定期来门诊做康复治疗。”
从业十多年来,刘家远非常看好康复医学以及养老服务的发展。他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老年人开展能力评估,再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寿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