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关于杭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10 09:21:04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杭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进“六新”建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运行重回正轨,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交出“两手硬、两战赢”高分报表。打好疫情防控战。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坚忍不拔,打出了一场出色的特大城市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用16天实现每日新增病例降至个位数,用30天实现本地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为零,用55天实现本地确诊病例为零;先后派出援鄂医疗队6批次318名医务工作者,支持打赢湖北、武汉保卫战;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严防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常态化做好高风险冷链食品“物防”工作。充分运用数字赋能加强疫情防控,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并向全国推广,杭州市健康码平台开发运行专班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93人获“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33家集体获“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抓早抓实复工复产。在全国率先推动企业分类分区分时段有序复工,出台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1+12”惠企政策。创新推出“企业复工申报数字平台” “人员一码通”“物流一证通”“转供电费码”、开设专列接员工返岗等工作。首创“亲清在线”平台。按照“大道至简”的理念,通过数据协同和信用承诺,对政策兑付流程再造,实现了“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兑现秒到账”的直达兑付模式。全年上线政策330条,在线兑付资金76亿元,惠及企业27万家、员工80万人。推进平台整体建设,实现惠企政策、行政许可、诉求直达、互动交流等全功能上线,集结了1772名“亲清D小二”,搭配人工智能客服,为企业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全力打造“线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经济“V”型反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06亿元,增速由一季度-4.8%、上半年1.5%、前三季度3.2%到全年3.9%。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3%和5.0%。规上工业增加值3634亿元,增长3.8%。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202亿元,增长6.2%。金融业增加值2038亿元,增长10.6%。

(二)“六稳”“六保”落实有力。稳就业,实施社保费“减返降缓”、稳岗补贴等系列稳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9.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2%。稳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新增上市公司28家,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万亿元,增长17.9%。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755.4亿元、民营经济贷款3450.3亿元、制造业贷款415.1亿元,分别增长47.3%、24.1%和8.5%。不良贷款率0.87%。全面出清网贷风险,实现存量网贷机构数、未兑付金额、投资者人数“拔钉清零”。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区县(市)化解隐性债务。稳外贸,举办“波兰展”“土耳其展”等线上展会、外贸优品进步行街、外贸产品转内销等活动,助力外贸企业稳市场拓市场。“杭信贷”“网展贸”、跨境电商进口B2C包裹退货新模式、创新服贸国际化人才服务机制等工作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货物出口额(不含省级公司)3488亿元,增长4.0%。稳外资,实际利用外资72亿美元,增长17.52%。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4。引进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8个。稳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2,5个结构性投资指标全部正增长。37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7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3%。72个“152”项目落地59个,落地率81.94%。抢抓“窗口期”政策,争取到政府专项债券244亿元、抗疫特别国债42.49亿元、企业债141亿元、土地指标2.47万亩。稳预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单月降幅由5月的最高6.8%,收窄至12月的0.1%。居民消费价格单月涨幅由1月的5.6%,稳步下行至12月的-0.1%。保基本民生,坚持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方面投入1583.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5%。保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23.81万户。发放六轮共计5亿元电子消费券。在全国率先重启会展活动。兑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两直”资金11.04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5.22万户。保粮食能源安全,“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仁和粮仓建设稳步推进。实现全市电力迎峰度夏(冬)有序用电,油气管道安全运行。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我市牵头3个、协同4个、参与2个。申报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9个,组建企业共同体23个,举办协同对接交流会161场次。数字安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保基层运转,各区县(市)均未发生“三保”(保工资、保基层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风险。

(三)发展动能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增加。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173家。累计认定“鲲鹏企业”58家、“雄鹰企业”28家、“单项冠军”24家、“隐形冠军”36家、“小巨人”21家,总量全省领先。39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比上年增加3家,企业数连续十八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认定滨江物联网小镇、余杭梦栖小镇、富阳硅谷小镇等3个省政府命名的特色小镇,总数达到11个。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4家获得“浙江省实验室”授牌。全国首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投入运营,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获批创建。出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和直播电商扶持政策,湖滨步行街上榜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创新人才持续集聚。推出“战疫引才、杭向未来”八项举措,出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大学生“双创日”,推出“杭州人才码”。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增长106%。新认定C类以上高层次人才865名。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创新成果积极涌现。海康威视等4家企业获“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贝达药业等4家单位获“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海康威视等6家企业入围全省首批12家“未来工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3万件,增长25.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件,增长18.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30件,增长83.5%。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成立。开展“西湖龙井”品牌综合保护行动。新制造业计划加快实施。开发区(园区)整合全面启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97.4%。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排名全省第一。出台支持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意见。

(四)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唱好杭甬“双城记”,深化与舟山合作,与两市分别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出台《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共建杭州都市区行动计划》。推动中电海康与嘉定、无锡、杭州、合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面向物联网领域“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签订推进杭黄绿色产业园合作协议。制定《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共建信用惠民应用场景互认互通机制。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启动建设。9月正式挂牌,12月召开建设推进大会。全面推进2022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筹办。发布《杭州市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在杭亚运场馆完成投资46.6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3.23%,亚运村全面结顶。官方会刊、杂志《杭州亚运》10月21日创刊首发,开播“亚运频道”。亚运会吉祥物智能小伙伴“江南忆”组合、亚残运会吉祥物良渚神鸟“飞飞”向全球发布。稳步推进“三对口一协作”。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2.71亿元、对口支援资金6.49亿元,捐赠社会帮扶资金4.41亿元,帮助对口帮扶地区销售农特产品16.4亿元,恩施州、黔东南州贫困人口基本实现清零,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对口合作的阿里云创新中心、吉浙(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顺利落地。山海协作项目到位资金161.6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柯城-余杭工业产业园成为全省山海协作示范区。

(五)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平台板块加快构建。城西科创大走廊对标“创新策源地”“改革试验田”“未来城市典范”三大目标,实现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创新、高品质建设。杭州云城、湘湖和三江汇流“未来城市”实践区、杭州大会展中心实现管理体制机制调整,推进更加有力。大城北十大地标建筑全面开工,高水平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杭州样板”。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杭州机场新一轮总体规划获国家民航局批复,机场客运量目标较2005年版总规提升73%,货运量目标提升260%,发展空间增加1倍。地铁5号线后通段、16号线、1号线三期、6号线一期、杭富线、7号线首通段相继开通运营,全年新增运营里程171公里,总运营里程达306公里,首次实现机场通地铁、全市十个区地铁全覆盖。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杭绍段)、建金高速、千黄高速(淳安段)、杭宁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9公里,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800公里。淳安县淳杨线入选交通运输部2019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加快实施。首批7个未来社区试点全面开工,新入围第二批4个试点。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工302个,总体进度100%。完成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验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工业用地有机更新,盘活批而未供土地5.1万亩,供而未用土地7.5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3.5万亩。

(六)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出台《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决定》。开展城市大脑“双月攻坚”,以欢快旅游、舒心就医、便捷泊车、畅快出行等四大重点场景为牵引,推动更多基层应用场景全面开花。《依托“城市大脑”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城市大脑交通治堵的做法入选联合国《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评价的18个指标中,杭州市16个指标成为全国标杆。全国工商联发布《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杭州得分排名全国城市第一,并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创新推出“读地云”平台,实行工业用地出让“控地价竞贡献”。完成市区水务一体化改革。强化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深化“60日隐患暗访督办闭环机制”,守住重点领域安全底线。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5.3%和28.4%,自然灾害领域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落实领导干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启动创建高水平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行动。成功应对超长梅汛,新安江水库史上首次九孔泄洪,防汛防洪工作更加扎实。

(七)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世界遗产群落加快打造。设立“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南宋临安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圣果寺遗址综合整治工程、良渚遗址公园现场陈列与展示二期项目、吴越国王陵遗址公园有序推进。成立杭州世界遗产联盟。文化产业活力持续激发。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8.2%。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新线上线下联动办展方式,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四届杭州文博会。宋城演艺、华数传媒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华策影视出品的《外交风云》《绝境铸剑》获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深入实施。推进厉行节约、垃圾分类、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文明好习惯养成,推动“公筷公勺”“孝心车位”“节约粮食”等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深入开展道德模范选树、“最美杭州人”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最美”系列人物评选,涌现出了吴光潮等一批先进典型。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连续5年入围“全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八)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深化美丽杭州建设。出台《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20—2035年)》,奋力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开展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程。富阳区上榜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淳安县获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17个镇街获评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数量排名全省第一。累计建成美丽乡村1048个,覆盖面达54.5%。新增绿地776.5万平方米,新增造林5.7万亩。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34天,同比增加47天,优良率91.3%,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市区PM2.5平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0%。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千岛湖供水工程城北线通水。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100%,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加快“污水零直排”建设,完成镇街创建62个、生活小区创建1153个、工业集聚区创建40个。全面打好净土清废保卫战。开展“无废城市”创建。推进重点污染地块的状况调查和治理修复。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淳安千岛湖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淳安县入选省级大花园示范县创建名单。出台《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两山银行”试点方案》。完成2018年度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报告。

(九)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学有优教。稳妥实施义务教育招生改革新政,落实民办学校审批地招生、公办民办同步招生、电脑派位录取等举措。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优化小学生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推进西湖职高、中策职校产教融合项目落地。首个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海康威视幼儿园开园。健有所为。健康治理成效显著,人均期望寿命82.95岁,孕产妇死亡率1.70/10万,婴幼儿死亡率1.68‰,主要人群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市基层就诊率66.99%,县域就诊率90.12%。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70家。出台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拓展“杭州健康码”应用场景。电子病历、医保付费方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重点改革落地。老有颐养。出台《关于着力打造六大示范区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建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3家,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255张。完成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978户。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对65岁及以上参保老年居民加发基础养老金。上线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实现普惠性惠民政策覆盖“一个都不少”,兑现“一天都不差”。

回顾过去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决定性成就,城市发展实现里程碑式跨越,常住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1.6万亿元、人均GDP超2万美元,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连续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十三五”规划明确的38项指标,除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境外投资总额受疫情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与目标略有差距,其余目标全面完成。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

此外,我市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科技支撑短板,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优势产业关键环节、关键技术面临外部制约;“硬核”制造短板,重量级的制造业项目不多,数字经济结构偏“软”;城市国际化短板,国际通达性较弱,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国际化要素吸引力还有待增强;市域统筹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市与区县(市)管理体制机制还待理顺;公共服务短板,重大疫情防治能力不足,优质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供给不足。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仍需理顺,物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上述不足已经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内容,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持之以恒加以破解。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逆全球化浪潮抬头,世界发展进入新一轮动荡变革期。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同时,我国拥有显著制度优势,社会大局稳定,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特别是2020年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从我市看,当前处于“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建设、发展要素向中心城市加速集聚、2022年亚运会举办等五个重大机遇,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突出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导向和争先进位,安排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3.6%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三、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483个,其中实施项目420个,预备项目63个,年度计划投资2510亿元。新列入220个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87亿元。

(一)农林水项目。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17个,年度计划投资13亿元。新列入杭州西站枢纽通义港整治提升工程、富阳区北支江综合整治工程等5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亿元。

其中,申报省重点项目9个,年度计划投资8亿元。新列入富阳区北支江综合整治工程、东湖湖岸整治及景观工程项目等3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亿元。

(二)交通能源项目。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67个,年度计划投资1043亿元。新列入杭州西动车所盖板项目、杭州港钱塘港区下沙综合作业区港口工程等23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93亿元。

其中,申报省重点项目51个,年度计划投资1010亿元。新列入新建杭州至温州铁路杭州至义乌段工程、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项目新建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工程等1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75亿元。

(三)工业项目。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172个,年度计划投资281亿元。新列入杭州正泰新能源智能制造项目、紫光5G网络应用关键芯片及设备研发基地等93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9亿元。

其中,申报省重点项目21个,年度计划投资48亿元。新列入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海康威视智能安检产品产业化基地项目等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0亿元。

(四)社会发展项目。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89个,年度计划投资422亿元。新列入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北航量子实验室工程等38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34亿元。

其中,申报省重点项目36个,年度计划投资353亿元,新列入富阳杭黄社区、浙大二院萧山院区等15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09亿元。

(五)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71个,年度计划投资342亿元。新列入崇贤至东湖路连接线二期工程、四堡七堡单元引水河工程等33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5亿元。

其中,申报省重点项目21个,年度计划投资98亿元。新列入富春湾大道二期、塘康路拓宽更新工程二期等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7亿元。

(六)现代服务业及其他项目。

2021年计划安排市重点项目67个,年度计划投资409亿元。新列入大会展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扩建项目等28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02亿元。

其中,申报省重点项目8个,年度计划投资19亿元。新列入中通快递第二总部项目、圆通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等5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亿元。

围绕加快项目落地见效,我市将继续抢抓国家“窗口期”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储备,争取纳入国家、省级专项规划,获得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以及土地、能耗等要素支持。做好省重点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强化协调推进。继续发挥好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10个市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派驻综合监督组等作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全过程管理。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项目管理长效机制,为重点项目做好全过程跟踪服务。

四、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持续推进“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重点做好以下11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支持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攻坚,打造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杭州支撑。加快建设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争取更多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杭州。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化企业培育,打造“雏鹰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的企业成长链。启动第三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发挥高端科教平台作用。实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青年人才弄潮工程”,打响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大学生“双创日”等人才活动品牌。迭代升级“杭州人才码”,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获得感。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引育机制,赋予重点平台、重点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建设用好浙江人才大厦,服务全省打造人才高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新时代“追梦创联体”。加快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科技孵化器、创新技术联盟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全市域科技大孵化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放大担保业务、政府引导基金、周转业务等科创金融产品效应。

(二)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锻造数字经济长板,补齐制造业短板,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加快实施“新工厂计划”,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家居、纺织、装备等领域数字化改造,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100%。谋划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推进生物医药、航天航空、集成电路等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万亿产业、千亿企业、百亿项目”。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设计+”和“服务+”,加快发展服务型、消费型制造。高水平办好第四届中国质量大会。新增出让工业用地10000亩左右,占年度土地出让总量比例不低于30%。巩固和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继续做强电子商务、信息软件、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硬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创新发展、有序发展、健康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一廊三区四城”协同发展。加快钱塘新区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支持高新区(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进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将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到17个,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首位度。落实“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和支持计划。加快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建设,完善产业跨区域转移利益分享机制。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和小微企业园。

(三)挖掘强大国内市场,打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强劲动力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链接点。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现代智慧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培育快递全产业链,做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开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数字消费新场景,提升数字生活新服务,持续举办“杭州消费嘉年华”活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文旅经济,全面打响“新消费·醉杭州”品牌。提升吴山商圈、湖滨商圈、武林商圈、延安路、南山路、东坡-武林路、火车站、机场、地铁站“三圈三街三站”国际能级,加快建设恒隆广场、江河汇、新世界、嘉里数创港等十大新商业中心,推进湖滨步行街、清河坊、湘湖慢生活等高品质步行街建设。推进火车东站区域城市更新与业态优化,打造门户枢纽经济示范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重大项目招引落地。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力争工业投资、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指标增速高于面上投资增速。把握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锚定优质产业赛道,以完善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为切入点,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前十强企业,建立招引目标榜单,实施定点爆破,精准补强我市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推进“浙商回归、杭商回家”,紧盯本土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新增投资项目,鼓励在市域内落地。继续谋划推进全市“152”项目建设。加快未来社区、亚运场馆、杭州西站、机场快线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全面建设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加快信息服务、文化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水平,推进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全球布局,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筹办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力争打造成与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比肩的国家级数字贸易交易会。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把产品输出、产业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推动企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推进泰中罗勇工业园、中柬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园、文莱大摩拉岛石油炼化园二期等建设。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打开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通道。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合作,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合力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杭州城市大脑、eWTP模式和解决方案在长三角推广应用。唱响杭甬“双城记”。做大做强杭州都市圈,共建杭嘉、杭绍、杭黄等3个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进千岛湖-黄山省际生态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同城化发展。加强市域统筹发展。加快城市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拓展。加快推进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全方位、全领域融入主城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打通一批区(县、市)际“断头路”。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合作。继续推动产业合作,推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共享,加强劳务协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五)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增强内生“造血”功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规模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杭州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确保粮食、生猪、蔬菜量提质优价稳。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联合体、未来村庄、精品线路等为重点,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力争覆盖面超过60%。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速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和建设数字化,力争10%以上的乡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六)优化特大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着眼大空间,统筹全市域,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构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按照“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原则,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空间格局。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打造组团式发展形态。加快重点板块开发。推进云城建设,做好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进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建设,加快启动区块项目落地。做强临空经济示范区,启动杭州大会展中心建设。加快大城北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大通道建设。以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沪杭甬高速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运河二通道、杭绍甬高速杭绍段、杭州中环等项目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报批。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首批7个未来社区试点项目建设进度,推进第二批4个试点项目前期,高质量谋划第三批试点项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建设模式。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继续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全年完工200个。

(七)加快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最大限度放大亚运效应。由基础筹办阶段全面转入场馆运行阶段,全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夯实场馆化运行基础。完善竞赛团队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方案和竞赛运行通用计划。举办亚运会系列测试赛,借助亚洲田径锦标赛等进行实战练兵,积累办赛经验。加快精品场馆建设。力争53个竞赛场馆实现体育工艺验收,5个亚运村及分村实现竣工验收。推进2个亚残运会独立竞赛场馆及33个训练场馆建设。加大品牌传播力度。推进音乐作品征集,办好国际文明礼仪大赛,完成官方海报、火炬、颁奖仪式等形象景观元素设计。确定全媒体版权和主转播机构,举办第一次世界媒体大会。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第十九届亚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推进官方网站向赛时功能转换,扩大与中央、省市媒体合作,加强亚运会品牌和城市形象宣传推广。提升市场开发实效。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展市场开发渠道。继续加强赞助征集,加大特许产品设计研发和线上线下销售力度。搭建票务系统,深入开展“寻找2022个亚运梦想”大型公益活动,推动线上公益阵地建设。加速“智能亚运”建设。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智能亚运各领域应用系统,持续推进“智能亚运一站通”开发和运营。依托亚运会场景,探索形成新智能产业。推进城市行动计划。把服务保障赛事与加快城市国际化、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亚运综合带动效应。

(八)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各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好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针对性开展改革攻坚,争取释放更大改革红利。全力争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城市。持续做优“亲清在线”品牌,深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高水平打造一站式、一键通的“在线行政服务中心”。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按照“整体智治”理念,完善“一脑治全域、两端同赋能”运行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奋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健全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制度,深化金融、交通、健康、文旅等领域数据开放应用。持续激活应用场景,不断强化驾驶功能。更高标准打造法治政府。加快推进信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立法,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深化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公证、互联网仲裁建设,打造均等普惠、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全面深化平安杭州建设。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的智慧化水平。以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为牵引,打造矛盾纠纷“全链条、闭环式”解决模式。深入排查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推进创建高水平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行动,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市级智能化物资储备库建设,确保救灾物资迅速有效供应。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兴盛行动为引领,统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风采。打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深化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三大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有序推进南宋临安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保护和申遗。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讲好“双西”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寿宫遗址公园、“世界爱情文化之窗”、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统筹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带、诗路文化带建设。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杭州动漫游戏、网络文学、影视演艺等优势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打响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品牌。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和道德先进典型、“最美杭州人”选树工作,涵养爱国爱乡、科学理性、书香礼仪、唯实惟先、开放大气、重诺守信的时代新风。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设用好“礼堂、家园、书房、客厅”等文化矩阵。完善城市地区“5分钟—10分钟—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村镇地区“5分钟—15分钟—30分钟”文化服务圈,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率,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美丽中国样本。推动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狠抓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落实。推动西湖全域综合提升和西溪湿地原生态保护提升,推动五常湿地、和睦湿地等一批湿地提升,加快打造“湿地水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推进大花园建设,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造林3.6万亩。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完成燃气锅炉、生物质锅炉和工业窑炉治理,以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加强工地扬尘精细化管控。深入实施“污水零直排”建设,强化“建管合一”理念,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行。推动生态海岸带杭州钱塘新区先行段建设。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争创全域“无废城市”。探索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两山”转化通道。深入推进GEP核算应用,探索绿色发展激励机制。重点围绕农村电商、乡村民宿、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乡村农旅结合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十一)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擦亮幸福示范标杆城市金字招牌。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确保就业稳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增加就业空间、促进供需对接、实施困难帮扶等举措,全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美好教育”。稳妥推进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试点。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推进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首批试点项目落地。破解高中布局落地难问题。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健康杭州”建设。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预防、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实施健康杭州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构建大健康预警、共治、评价体系,推动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评。深化舒心就医服务,丰富“健康码”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医保市级统筹,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落实《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及其配套政策。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加快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持续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深化康养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服务数字赋能、智慧应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各位代表,2021年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勠力同心,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而努力奋斗。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