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3-08-01 13:22:31

杭政函〔2023〕7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快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以及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提供坚实气象保障。到2025年,基本建立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在构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数字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打造立体协同气象精密监测等方面形成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气象综合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27年,进一步筑牢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初步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数值预报应用、生态与环境气象、气象装备、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并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予以支持。支持杭州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中心建设,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建气象科学联合实验室,培育气象智能装备创新平台。支持综合气象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开展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和钱塘江流域大气科学试验。以“揭榜挂帅”等形式组织实施气象科技重大项目。扩大气象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国内国际先进气象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和应用。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等全过程服务,构筑气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各区、县(市)政府。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以下均需各区、县(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实施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发展智慧气象业务体系。完善精密气象监测体系,完善观测装备迭代更新机制,优化地面站网布局,扩大天气雷达探测覆盖率,提升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加强气象卫星和遥感综合应用,提升多源协同观测能力、数据融合能力。深化气象监测共谋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完善太阳能、风能、温室气体等观测网,统筹建设农业、交通、生态、水文、旅游等领域气象观测设施。将智能气象设施纳入城市新基建,建设气象“泛在感知”网。健全精准气象预报体系,发展基于场景和影响的智能预报技术,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的目标,全市智能网格预报精度达“百米级、分钟级”。发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体系,推进“云+端”的气象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建设。开展分类识别、智能研判、情景互动、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间服务效益评估与反馈机制。提升气象信息支撑能力,依托城市大脑和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和气象数据价值挖掘工作。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建立核心业务灾难备份系统。(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林水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

(三)实施气象守卫高水平平安杭州建设行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健全“一主六辅三城”气象保障机制,对未设气象机构的城区落实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网格+气象”工作。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针对不同灾种、不同行业、不同风险、不同时空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体系。推进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多跨应用场景建设。建立高级别预警信号面向各级党政负责人的直通式报告和自动叫应机制。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体系,畅通手机全网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推进“靶向式”预警信息发布。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落实灾害全生命周期分类处置工作责任。加强灾害性天气公众防御指引推广应用,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细化极端天气约束性停课、停工等防灾避险制度。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推行气象巨灾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服务与管理制度,健全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治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利用等立法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实施气象赋能产业兴盛新天堂行动,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气象赋能现代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菜篮子基地农产品生产保供气象服务,优化特色农产品分灾种全链条数智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气候品质认证。加大气象赋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做好大型交通枢纽安全运行综合气象保障,开展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和轨道交通高架路段气象预警服务,提升内河水运、通用航空等定制化气象服务水平,强化城市短途物流直通式气象服务能力。加大气象赋能会展之都、赛事之城建设,推动亚运气象保障经验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大型体育赛事、会展活动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气象赋能能源产业生产保供力度,强化能源保供与气象服务协同联动,做好电网安全运行、电力调度的气象预报预警,提升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精准预报能力和开发利用水平。发挥气象数据新型生产要素功能,探索在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设立气象数据交易专区。(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地铁集团、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市金投集团)

(五)实施气象服务共享幸福新天堂行动,满足人民生活高品质需求。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在群体上为“一老一小”、外来人员、残障人士等提供“更有温度”的气象服务,在区域上加快提升西部区、县(市)优质气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围绕“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应用场景,在“浙里办”中增加个性化、智慧化气象服务。强化全域气象景观资源挖掘利用和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助力打造“人间天堂·最忆杭州”旅游品牌。推进杭州气象历史文化挖掘,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推进馒头山气象科普公园、大明山气象天文科普馆等基地建设,完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落实校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提升全民健身活动气象服务水平。强化康养医疗气象服务,探索开展人群健康气象风险监测预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科协、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六)实施气象保障全域性美丽杭州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气候风险和气候承载力评估。深化城市气候规划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融入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设计标准,为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保障。统筹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网和大明山区域碳监测背景站建设,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探索开展碳监测评估。加强生态气候优势资源挖掘,推进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气候康养乡村等气候品牌创建和应用。围绕西湖、西溪、钱塘江、苕溪、运河、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湿地气候生态效益评估和气候安全早期预警,支撑“湿地水城”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应用无人机作业等新技术,提高生态保护、环境改善、水源涵养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加强污染天气应对、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水局)

(七)实施气象人才资源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聚集高水平气象人才。支持气象人才申报国家、省和市等各级人才计划,加大海内外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鼓励气象人才申请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气象工作,按规定落实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加强高等院校气象相关学科实践基地建设和气象跨学科人才交流。弘扬气象工匠精神,开展气象行业技能竞赛,加强对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表彰。建立健全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细化工作措施,优化推进机制,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情况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任务分工,强化部门协同、联合推进和创新发展,重点针对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建立、项目建设、服务融入和技术支撑等,协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促进我市气象事业与国家、省气象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强化规划、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气象重大工程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

本意见自2023年8月22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由市气象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21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