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余杭求解“撤村建居”社区精细化治理
发布时间:2020-09-22 08:06:20

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

“陌生人社区”变身新“熟人社会”

许多社区经历撤村建居,合并了多个原来的村庄,并加入了新的商品房小区。原本附着在土地之上的血缘亲情被打散,村民们由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遇的“陌生人社区”。

缺乏凝聚力,没了老朋友,一些撤村建居社区,顿时变成了没有主心骨的“散装社区”。如何重新凝聚共识,这是许多社区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余杭深入人心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正成为重新形成基层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一招。

从仓前街道葛巷社区出发,向北是梦想小镇,东边是杭师大,南面是国际金融城。不到十年时间,它从一个杭城远郊的以“淘羊锅”闻名的小村,一跃成为了高楼林立的城市新中心核心。

但葛巷社区4500多人的户籍人口中,不仅有原来葛巷村的村民,还加进了周边朱庙村的村民、两个商品房小区新落户的居民,还有1.2万流动人口。楼上不知道楼下,邻居面对面不认识,已经成为了社区的常态。

“以前村里有事,一句话就叫得应;现在人员庞杂,要统一意见太难了。”葛巷社区干部骆国华说,“熟人社会可以打感情牌,现在需要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依靠‘社区公约’形成制度约束。”

每周,葛巷社区都会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参加人员包括社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商户联盟等。居民们有需求提出来,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比如,在大家一致推动下,社区形成了《小区装饰装修管理协议》,明确装修细则,落实专人巡查,解决了建筑垃圾、楼道“牛皮癣”等问题。

新老居民在意见碰撞、项目推进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社区里的陌生人逐渐成了亲密的邻居。

这种以项目带动的社区“微自治”形式,是余杭区推动撤村建居社区、形成凝聚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余杭,各街道已经形成了“田间议事、草帽协商”“板凳评议团”等一批基层自治的品牌。

南苑街道高地社区是“板凳评议团”的发源地,评议团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新老居民间意见分歧大、冲突多等问题。评议团由7位社区“两委”代表及4位特聘专家牵头,其余26个名额都由居民代表、新居民代表、党员代表、乡贤等组成。“我们找准矛盾纠纷源头,通过多元力量主动协商,推动城乡社区融合发展的局面。”社区干部施雪龙说,评议团成立以来已处理热点问题100余件,有效拉近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间的距离。

“这种模式,既坚持了党对社区事务的领导,又避免了过度行政化对居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束缚。”邱永年认为。

除了民间协商议事,互联网等新平台的运用也让社区治理进入新阶段,记者从多个社区了解到,网上的社区“熟人社会”正在逐渐建立。包括葛巷社区在内,余杭多个社区与网络技术团队合作开展社区智慧化建设。借助大数据、智能安防、超级App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车辆、房屋出租等智能化管控;同时搭建了智能社区,在这里可以在线发布、推送信息,大家交流生活服务、房屋租赁等信息,公示垃圾分类红黑等。

在葛巷社区、临城社区等新社区,网上平台已经成为年轻人交流社区身边事的主要平台。有了这个便捷的渠道,他们对周边、对社区生活更加关心,不少人从社区网友成为邻居好友。在重构“新熟人社会”过程中,余杭年轻的新老居民,正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为社区带来新活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费彪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