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红 半年正 解读杭州经济半年报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工业总产值增长11.6% 增加值增长15%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迈上高质量运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0-07-27 10:50:00

近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半年度数据出炉:1—6月,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1.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有效投资增长50%,在疫情之下画出了一条美丽的上扬曲线。

从优化存量企业到做大增量企业;从小到企业人才培养的考虑,大到企业落地达效的支持……作为杭州北部最重要的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余杭开发区近几年来加快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在深化“三服务”中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背后既是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琴瑟和鸣”,更有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集中要素打造“地标性”产业

疫情是块“试金石”,检验着一个区域在突发情况下的工作水平。余杭开发区显然很有章法,从容应对“压力测试”。

上半年,103家亿元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开发区90.3%,其中9家增幅超100%;12家上市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38.9%,拉动开发区增长10.5个百分点;健拓医疗、新瀚光电、微策生物等防疫物资保障企业抢占“风口”,分别增长979.4%、243.4%、403.8%。

疫情之下,余杭开发区“产业筋骨”的强度开始凸显,但这一条条上扬的曲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8年,余杭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充分赋予开发区投资管理、经济管理等各项职能和审批权限,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创建浙江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浙江省生物医药高新区。

“政策”一变天地宽。其中,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全省唯一的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全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相继落户开发区,这样的感受就越强烈: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定位简约了、项目集群了,集中有限的资源要素,实现集约发展,形成各自特色优势与扎实的发展基础。

如今,余杭开发区已拥有两大“地标性”产业——以春风动力、老板电器等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集聚141家规模企业;在贝达药业、民生药业等的强势带动下,集聚了24家医药健康规模企业。有了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开发区企业也日益呈现你追我赶、抱团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半年,余杭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占规上企业比重合计提高7.9个百分点,以较小的代价抵挡住了疫情的正面冲击,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运行。

为高质量发展积攒“冠军力量”

见到杭州金士顿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虓的时候,他刚结束一场增加产能部署会议:“昨天接到了一笔大订单,要在一个月内交付2万根减震器。”

金士顿是一家专注于生产商用车减振器的厂家。今年6月,金士顿生产了34万根减震器,却仍未满足订单所需的36万根。而眼前这笔300万元的订单,让梁虓在喜悦中深感满满压力:“按照这个势头,原本生产淡季变成旺季。”

上半年,金士顿营收增长约15%,梁虓预计今年全年能够实现30%的增速,营收可达1.5亿元。从这个产值和规模来看,金士顿在国产商用车减震器市场可谓是处于前列。

事实上,像金士顿实业这样的,在余杭开发区也不过是只有7年发展历程的“小鲜肉”。

但正是这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却凭借领先技术、成本优势,在行业领域里打下了冠军地位。

余杭开发区制造业基础深厚,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中小型企业。“撑起产业‘脊背’,需仰仗千千万万脚踏实地的‘螺钉螺帽’们。”余杭开发区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永忠说,切实有效地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挺进高附加值领域,是开发区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回顾这些年余杭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路径,出现了“单项冠军”企业东华链条、省级“隐形冠军”海的动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7个,频率越来越多。

树立标杆,就是为企业发展指引方向。眼下,余杭开发区正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23家、成长型优势培育企业对象27家、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培育对象38家、政府质量奖企业22家,加快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

按下大孵化器战略“快进键”

2017年,余杭开发区迎来上市爆发年,4家企业主板上市。之后每一年,开发区的上市“钟声”不断,现已拥有上市企业12家,另有30家企业列入上市培育梯队。今年,开发区计划要实现上市企业3家,力争4家,强力“造血”实体经济。

显然,余杭开发区已是上市企业“富矿”。这也是开发区实施大孵化器战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余杭开发区“眼光”高了,招商门槛也高了。要获得既符合开发区产业导向、又具有成长潜质的项目,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是一条必走之路——把物理空间建起来,再导入产业培育链条,以此来培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目前,余杭开发区已建成园区36个,面积212万平方米。有了孵化载体,再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优质企业、人才、资金、服务等创新要素便自然开始集聚。

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工信部电子五所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来了;浙大(余杭)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注册落地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73个国内外项目参与遴选……随着这些孵化载体实现高质量发展,余杭开发区打造产业培育链条,由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转变。

如今,余杭开发区区域经济迅速全面恢复,上半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1.6%的“硬核数据”,就是对开发区实施“大孵化器”战略的有效回应。

“我们克服了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实现了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向好。”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的谋篇布局中,开发区将调结构、延链条、增效益,深化服务、拓展发展空间,朝着建设产城人文高度融合的“未来经济发展综合型平台”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费云江 白赟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