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5日讯(记者 钱祎 通讯员 徐财科) 这些天,在远离家乡2000多公里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慈溪挂职干部陈泽辉经常要赶到万洋众创城项目施工现场查看。这个计划总投资达30亿元的项目,是宁波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首个上规模产业园援建项目,集制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技能培训、金融服务于一体,一期工程将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两年多来,陈泽辉等挂职干部来回奔波两地对接政策、招商引资,补上了当地工业产业薄弱的短板。
近年来,宁波深化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吉林省延边州的扶贫协作,出台扶贫协作挂职干部人才管理办法,从选派、管理、关爱等方面,激励干部人才在扶贫协作一线担当作为。2018年至今,全市累计选派干部人才1500余人,支持实施扶贫项目681个,落实援助资金23.39亿元,助推9个县、453个村、63万余人脱贫摘帽。
东西部扶贫协作贵在精准。宁波组织部门请帮扶地区提供需求清单,遴选熟悉“三农”工作、具有扶贫工作经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同时加大输送当地紧缺的医疗、教育、农技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志智双扶”,使每个深度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平均达39人。
“群众健康了,因病致贫或返贫等现象才会不断减少。”宁波市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王立新是延边州汪清县人,去年被选派到家乡医院帮扶。
由于地处山区,当地人出行经常需要爬山,容易损伤髋关节。“病人做手术只能去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延吉市,或者请来专家,既不方便,费用也高。”王立新和当地医生组成6人团队,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多项复杂手术,并对疑难杂症开展宁波延边两地会诊,就近接诊了200多名居民,“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老百姓看病不用再往县外跑。”
干部人才奋斗攻坚的干劲和底气,来自他们身后“大本营”的强力支持。宁波强化教育培训、关心关爱、工作督查督办等措施,组织干部人才互评互比互学,并建立“最多报一次”前后方响应机制,倾听干部人才心声,及时疏导情绪,帮助解决工作、生活难题。仅去年,宁波有关部门就走访选派干部人才家属486人次,解决家庭实际困难200余件。
在延边,已挂职两年多的干部赵鹏程就像一名“大管家”,也是选派到这里的干部人才们常“叨扰”的对象。他协助帮扶工作队深入开展调研,建立管理体系,出台16项工作制度,对干部人才提出的工作需求,联络后方落实专人负责,两小时内就能高效回应。
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全新的工作内容,消除了后顾之忧的干部人才全心全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里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上,创新劳务协作等模式,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活力。
去年底,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帮扶的宁波电大余姚学院青少年部主任洪黎明,带领班上34名学生到余姚几家企业就业实习,一方面为学生就业、家庭脱贫穿针引线,另一方面为余姚企业输送人才。学生们在她的照料下,从说话害羞、不擅交际变得落落大方、从容自信。当他们主动叫她“洪妈妈”的时候,洪黎明不禁热泪盈眶。
有这样一对80后医生夫妻——丈夫杨凯是宁波市第九医院骨科医生,正在黔西南州册亨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妻子符霞是宁波市第七医院心内科医生,十几天前也来到黔西南州普安县人民医院帮扶。“很荣幸在脱贫攻坚决胜年能为健康扶贫事业作贡献,在这里工作很骄傲,她是被我‘夸’来的。”杨凯说。
一批又一批干部人才的接力,构筑起“山”与“海”的深厚情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梦”“小康梦”。截至目前,宁波对口帮扶的黔西南州7个国家级贫困县已有5个成功摘帽,延边州4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剩下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要在今年6月底前达到摘帽标准。”宁波市支援合作局对口帮扶处处长马兵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