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山山顶的风力发电站,是利川规模最大风力发电站。结识的第一位利川人秦江,他的微信名很诗意叫“情江”,与恩施母亲河清江以及“秦江”同音。他热情地告诉我们,傍晚四五点钟,站在齐岳山山顶,脚下是翻腾的云海,就像《西游记》里的场景。
直觉告诉我们,秦江深爱着利川,他竭力向每一位到利川的人表达利川的美好。2004年,他带着家人从深圳回到利川创业,以绵薄之力报答这块生养他的利川大地。
与秦江一样热爱着这片“大利之川”的,还有齐岳山山脚下香菇产业园的“掌门人”钟洪恩,他在福建闯荡了20年后回乡。当时杭州扶贫干部、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建华经过几次实地考察,打算在汪营镇大坪路村发展香菇产业,却苦于村里无人可用,一直无法得到实施。这位操着一口标准闽南音,打算在家乡休养生息的利川汉子挺身而出,在萧山提供465万元资金的帮扶下,操办起了300多亩的香菇生产基地。现在基地年产500万根菌棒,除基地留三分之一外,其余全部给周边村民甚至远销省内外。一根长约43厘米、重约五六斤的菌棒,是脱贫致富的“金菇棒”,一年四季都能产香菇。如果养护得好,一家农户管两三千根菌棒,一年也有上万元收入。
在萧山利川香菇生产基地里,最忙时一天150多人同时开摘,能摘个万把斤。这也引来了齐岳山上的村民,纷纷下山务工采蘑菇。生产基地产权归当地乡镇,以租赁的形式供钟洪恩使用,每年按投资额的6%收取租金返还给乡镇,用于当地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帮扶,包括香菇培育技术培训等,帮扶互助的模式在大路坪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是的,脱贫最关键的,是人归来。这是很好的开始。从2017年3月萧山利川开启结对帮扶,到2020年4月利川脱贫“摘帽”,这三年多时间里,萧山持续在“产业扶贫”上发力,为利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萧山力量”,更引发了一场场“利川之变”。
(一)家园重构
小青瓦、白灰墙、穿斗枋,一栋栋制式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柏杨坝镇的田畴深处。干净的水泥路面两旁,豆干店、扶贫电商、富硒矿泉水店等各式各样的店面,还有返乡联合工会、4点半课堂等等。这里是柏杨坝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永兴家园,也是利川当地有名的“网红街”,一楼是产权归镇政府的店面,上面两层则归集中安置的贫困户。
对这里的农户来说,上楼回家,下楼挣钱,幸福生活如此简单。他们早已放下背篓,在扶贫车间里重写生活。“扶贫车间”是柏杨坝镇80后女青年胡习江办的鞋厂,店面由政府免费提供,几十台机器设备是用萧山的帮扶资金购买的,产权归当地的贫困村。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加工了35万双鞋子,靠代加工,很多农户每月两三千元收入,最高一月赚到了五千元。
当然,“网红街”也网罗一大批乡贤。沈强是比较早返乡创业的利川人,在萧山扶贫资金支持下,他在“网红街”里办了一个“好吃婆豆干店”,里面实景还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豆干制作工艺,不仅现场卖,还通过“村花直播”销往省内外。还有在浙江创业20年的陈光文,两年多前回到利川开发出新龙山富硒矿泉水,去年通过“消费扶贫”卖了1000多万矿泉水到浙江和北京。最近,企业又与上海虹桥机场合作,从虹桥出发的国内航班旅客都有机会喝到利川的富硒矿泉水。接下来,他们还计划“闯”进萧山机场。
利川市扶贫办干部说,“网红街”是萧山利川东西部协作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其最大看点在于改变很多利川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最近,“网红街”每天上午10点,雷打不动举办一场20分钟的“龙船调”演出,参与表演的大多是村里的文艺志愿者。另外,从柏杨坝镇58个“村花”中选拔出来的几位佼佼者将正式“上岗”直播带货,为利川特产代言。而最近半月,“网红街”已经迎来六千余人打卡,收入超300万元。
(二)产业重塑
“网红街”的成功折射出一个“硬道理”,即资源整合,这正在迅速影响利川的产业重塑。
毛坝乡是利川当地有名的茶业之乡,种茶面积10万余亩,茶叶可谓“金叶子”。但毛坝隔壁乡镇柏杨坝镇,拥有同样地理优势,三年前农民种的主要还是烟叶、玉米和土豆。
“没有市场主体,茶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柏杨坝镇党委副书记陈祥直言。但改变开始于金利茶业。2017年它刚搬到柏杨坝镇时,茶业厂房都没建成,更谈不上办公楼、科研楼、员工宿舍楼等。萧山帮扶工作组很快“盯”上了它,拿出495万元扶持资金,帮企业建起了科研楼等。金利茶业在柏杨坝立了起来,更富了乡民,纷纷把烟叶换成了茶叶,这几年,柏杨坝镇农户家种的茶园面积已达1.5万亩。
金利茶叶负责人陈孟秋介绍,企业一年20多吨民用茶中,柏杨坝镇农家茶园的茶叶占到近七成。一亩茶园净收入三四千元,好点的,几分地就有六七千元。尤其是金利茶叶在摩洛哥建了足足六条生产线后,自创“云头山”出口茶品牌,把当地的夏秋茶叶销往国外,无疑让当地贫困户的“钱袋子”又满了些。
科研楼建起来后,金利茶叶还经常给村民上培训课。“不只是种了一片茶,更要了解市场,谁在喝茶,销往哪里?”陈孟秋说,当地老百姓正慢慢改变自己,包括对市场和产业的看法。
同样改变的,还有元堡乡的中药材种植业。平均每年要出产1000多吨大黄干品的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是今年利川首批复工企业之一,仅疫情期间三个月,就销售了400多吨。这得益于大黄加工的产业化,萧山协调财政帮扶资金300余万元,建起占地5亩的现代化厂房,原先烟熏式的加工方式变成了烘制流水线。加快当地大黄产业规模化的同时,更激发当地中药材种植的热情。元堡乡党委书记陈显祥介绍说,产业化思维下,元堡中药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不到3000亩,扩大到目前的3万多亩,面积增长10倍的背后,村民收入也翻番。
最近,陈显祥又发出一项“招引令”,整合资源,打造一个占地50亩的中药材加工产业园,这将是元堡首个主题型产业园区。
(三) 乡村重生
类似柏杨坝镇、汪营镇这样的“产业镇”,在利川比比皆是。过去三年,萧山在利川建了15个扶贫产业园,总投入4145万元帮扶资金,扶持当地主导产业和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为每一个贫困乡培育一个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和企业的“三赢”。
而无论是家园重构还是产业重塑,核心都在人的改变。作为恩施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利川同时也有着湖北省最多的贫困人口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达21.6万人。2016年10月中央首次将恩施州纳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明确由杭州市结对帮扶。2017年3月,杭州萧山区与利川市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协议。针对利川自身的特点,萧山围绕“扬其所长、扶其根本”的思路开展产业帮扶,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将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硒产品农业和中草药作为扶持重点,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进而吸引人才回归的路子。
杭州扶贫干部、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建华说:“只要人回归,城市农村自然能兴旺起来。”所以萧山的协作帮扶,更多以一种“蝴蝶效应”来改变利川。比如引入全国民营酒店集团开元,破解利川当地巨资建酒店却缺乏大型酒店管理经验而十余年无法开业的尴尬境地,短短几个月该酒店就成为利川酒店服务业标杆,倒逼利川整体服务行业水平的提升。再比如萧山为元堡乡兴场村打的第一口井,当钻头探到地下300多米泉水喷涌而出时,这一历史时刻结束了村民挑水喝的日子,3个取水口基本满足全村1325人的饮水需求。打井这回事,在杭州司空见惯,问村委秦书记,他的回复是,“这里是(卡斯特地貌)岩层,我们以为下面无水。”
无疑,萧山的一次次“试水”,引发一次次“蝴蝶效应”,改变了利川很多的“刻板印象”,也开启更大的关于世界的想象。
去年11月,利川当地13岁的春龙同学接受萧山中医院“重塑人生脊梁”项目的帮助,弯了13年的脊椎挺了起来。问起他的梦想,他愣住了,说还没有想过。他的内心无疑是激动的,过去的13年里,他不敢有梦想,现在,他的新梦想、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萧山与利川东西部协作也是如此,脱贫摘帽是新起点,重新挺起的不止是“脊梁”,更是乡村与梦想的重生。
萧山利川东西部协作
大事记
2017年3月,萧山与利川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正式启动。
2018年5月,萧山利川召开联席会议,当年财政帮扶资金为3420万元,安排帮扶项目45个,社会捐赠帮扶资金为690万元。
2018年7月,萧山中医院与利川民族中医院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启动“重塑人生脊梁”帮扶项目。
2018年11月,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佟桂莉带队到利川开展对口帮扶调研,双方党政主要领导召开联席会议。
2019年1月,接受2018年度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杭州恩施获得“双好”考核成绩。
2019年3月,引入民营酒店集团开元,破解利川当地巨资建酒店却十余年无法开业的尴尬境地,倒逼利川服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019年5月,萧山利川召开联席会议,当年财政帮扶资金为4950万元,安排帮扶项目27个,社会捐赠帮扶资金为1425万元。
2019年11月,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带队到萧山考察调研,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与埃克盛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12月,接受2019年度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杭州恩施再次获得“双好”考核成绩。
2020年4月,萧山对口帮扶的利川市正式脱贫出列,萧山为帮助利川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整体脱贫贡献了萧山力量。
2020年5月,当年财政帮扶资金4550万元全部到位,安排帮扶项目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