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 图片来源 / 咸丰县对口扶贫办公室
北纬30度,东经120度,这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坐标。这里拥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
北纬30度,东经109度,这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的坐标。这里拥有蜚声中外的唐崖土司古城遗址。
相距1400多公里,携手脱贫让两地有了更深的情谊:在这场东西部协作帮扶的大潮中,余杭累计安排帮扶资金1.2亿元,立项补助74个建设项目,实施覆盖80多个村,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9839人,给咸丰留下了近1亿元的村级固定资产,为全县兴村富民夯实基础。
今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咸丰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从一个山坳里辟出致富路
咸丰县有个马倌屯,十年九旱,庄稼多是玉米、洋芋,全村358户村民中,有187户贫困户。而这一切随着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的建设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余杭的对口帮扶下,安排了1100多万元帮扶资金打造农业园。”在忠堡镇马倌屯驻村书记廖文斌看来,有了这个现代农业园,马倌屯未来可期。
马倌屯村四面环山,山坳间却拥有一片1300亩的平地,这在咸丰县域实属罕见。现在这片平地上,余杭把发展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经验做法带到了马倌屯,建起了花卉育苗大棚、高档菌菇生产大棚、肥水一体化系统和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设备。余杭区帮扶工作组牵头,还陆续邀请了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前来指导园区规划提升工程,并联系多名余杭农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传授先进管理经验和种植技术。
浙大校地科教技合作基地的“彩色水稻”来了,亩均收入1000元以上;临安的小香薯来了,吸纳了400人次务工;连片的温室大棚里,种着月季、玫瑰等花卉,草莓、百香果等水果及羊肚菌、松茸等高档食用菌菇。廖文斌说:“这些作物带来的效益远超当地传统作物,通过农业园辐射带动贫困户1000余人,就业收入达1000余万元。”
借助扶贫协作的东风,余杭还与咸丰共建了电商产业园,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
咸丰余杭电商产业园总经理鲁望介绍,电商产业园共销售咸丰农特产品百余种,从去年6月至今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推介展销活动,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线下销售近5000万元。现在,余杭的禹航土鲜、小芳超市等都已成为土特产的定点销售点。
把一片叶子培育成大产业
初夏季节,咸丰县满山的箬叶生机勃勃,村民们背着口袋,穿梭在箬叶林间,采摘、打捆、装袋……把新鲜箬叶采摘回去,运到忠堡镇箬叶加工扶贫车间,这里是全县最大的箬叶收购点。
“这里生长的箬叶,天然无污染,带有丝丝清香。”郑颖是余杭派到咸丰县的挂职干部,担任咸丰县委常委、副县长。在咸丰逾两年,他一直在寻找和挖掘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有特色、潜力的产业。
从这张箬叶中,郑颖看到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并将箬叶加工列入扶贫计划中。
2019年,咸丰县兴农箬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余杭投入了260万元帮扶资金修建了一个箬叶加工扶贫车间。
同年12月,吴恩芳家的箬叶收购加工小作坊搬进了这间12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仅10天就收购了50吨箬叶。“我们一年给村里交15万元的厂房租金。”吴恩芳说:“通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营,预计今年纯利润可达200万元。”
此外,这间箬叶加工扶贫车间还能提供近40个分拣岗位。郑颖介绍,这里采用无固定时间上工,周边不少农村妇女忙完了家里活计就来“上班”,按件计费,手脚麻利的一天能赚七八十块,日子也充实多了。
因地制宜,才能激发活力。在东西部协作帮扶之下,卢凤群的果蔬面条制作家庭小作坊也转型升级,成为一家拥有自动化流水线的食品加工厂。
一排排架上细长的面线齐齐挂着,远远望去,红、橙、绿、紫等不同颜色的面条,好似一匹匹彩色丝绸……在凤群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晒面线场景颇为壮观。
今年4月,咸丰县返乡创业园开园,卢凤群就在这里成立了公司,工人全部就近招聘。她说:“公司成立首年,预计年产值大概能有350万元。未来三年之内,我要把面业产值做到一千万元。”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咸丰有不少像卢凤群这样,曾在东部发达省市务工,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本后返乡创业。”余杭区挂职干部、咸丰县扶贫办副主任陈小忠说,而咸丰当地亦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长远生计考虑需要就近就业。
于是,“咸丰县返乡创业园(扶贫车间)”项目诞生了。以“一园多点”的模式,高乐山镇白水坝、坪坝营镇杨洞、曲江镇魏家堡等安置区,引进返乡创业(扶贫车间)16个,安置贫困户700人以上,预计到年底可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