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西部对口帮扶 余杭为当地培育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8-07 10:36:33

吴国基不是贫困户,他在很多年前就通过外出务工摆脱了贫困。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天柱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彪建议记者去采访一下他。“他在华鼎服装产业园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带领一群老乡共同致富,是个务工返乡创业的典型。”胡彪说。

在100多公里之外的台江县,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姚爱华向记者谈及当初帮苗族绣娘们引进“妈妈制造”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激发她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她们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她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姚爱华说。

在咸丰,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郑颖告诉记者,余杭帮扶当地的莼菜专业合作社,除了看好莼菜的品质和销路,更看中合作社的负责人是一名能干的致富带头人。

在采访中,三位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表达了同样的理念——对口帮扶工作的关键是人,扶贫工作除了留下项目、留下理念,最重要的还是扶志和扶智。通过东西部对口帮扶,激发当地群众奔小康的内生动力,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出一批有人品、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让他们起到示范效应,从而激励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地走上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创业的人多了

希望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我们先来说说吴国基的故事。吴国基是天柱人,20多年前,他带着“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踏上前往广东的打工之路。那个时候,“家里人”是他的父母。几年后,“家里人”的数字不断在变化,先有了妻子,后来又添了两个女儿。

吴国基最开始打工的地方是广州,在老乡的介绍下,他进入一家服装厂,从此与服装结下不解之缘。吴国基是个有心人,也很好学,一步步掌握了服装加工生产线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领,逐渐从一名一线操作工成长为生产线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愿望也慢慢实现了。

日子好过了,但离家千里不能照顾父母孩子,始终是吴国基的一块心病。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吴国基决定放弃稳定的收入,回到天柱创业。

返乡创业的吴国基在天柱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加工作坊,吴国基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还是推销员,作坊的效益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改变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余杭对口帮扶天柱工作组准备建设华鼎服装产业园,在引进华鼎集团、建设华鼎千人服装工厂的同时,在产业园孵化培育一批本地人创办的服装扶贫加工厂。吴国基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创业者名单的人。

胡彪告诉记者,之所以帮扶吴国基,主要是他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加上他有较丰富的服装行业从业经验。

现在,吴国基的服装厂已走上正轨,46名工人有十多位是贫困户。“我厂里的工人现在每月工资是3800元。我通过创业买了房子车子,也希望通过我的二次创业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吴国基骄傲地说。

胡彪说,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本土创业者,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可持续造血机制。通过他们的创富实践和示范引领,不断吸引更多有想法、有闯劲、有能力的天柱人投身到创业创富实践中,为天柱县巩固脱贫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致富带头人多了

共同富裕就不再是一个梦想

杭州人爱吃莼菜,有一道杭州名菜就叫“西湖莼菜”。不过,随着莼菜品质的下降,这道名菜渐渐淡出了杭州人的视野。

在千里之外的咸丰,余杭对口帮扶咸丰工作组发现了品质非常好的莼菜。这里的莼菜生长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营养丰富、胶质很足。随着莼菜一起被发现的,还有种植加工莼菜的人——咸丰星斗莼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光清。

也许是长期食用莼菜,付光清的肤色比同龄人要好。他搞了20多年的莼菜种植,以前是自己种自己收自己卖,再一步步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2014年,他和同村的几个人成立了星斗莼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不过,合作社的莼菜加工因设备、场地等原因,一直处于粗加工状态,好品质却卖不出好价钱。去年,余杭对口帮扶咸丰工作组在走访中挖掘出了付光清的合作社,决定对其进行帮扶。

2019年,工作组投入东西部帮扶项目资金120万元,建设了8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租给企业使用,解决村级集体收入和公司加工能力不足的难题。2020年,工作组又出台扶贫车间政策,继续对企业购置分拣包装设备、吸纳贫困户就业等给予补助26万元。这样,莼菜的加工工序延长,莼菜加工走上了精细化道路,提高了合作社的莼菜产值。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工量的增加,付光清开始在村里招人。“村里有一位78岁的留守老人,子女在外打工,没有生活来源,现在在合作社采莼菜,每年有10000多元的收入,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付光清说,目前合作社聘用五谷坪村当地农民109人采摘、加工莼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0人。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郑颖告诉记者,帮扶付光清的合作社就是看中他的人品,自己致富了不忘村里的贫困户,让大家跟着他一起脱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培育付光清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解决了可持续发展和持续致富的问题,解决了既造血又输血的难题,让贫困群众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奔向小康生活不是梦想。“培育致富带头人,是东西部对口帮扶必须要做的工作。”郑颖说。

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康生活就在不远处

在余杭援派挂职干部、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姚爱华的眼中,苗绣无疑是个宝。其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在于它是苗族妇女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的希望。

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的美誉,这里9个苗族支系共有百余种苗绣花色样式,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苗绣之乡”。台江的苗族妇女大多会苗绣,就是这样的民族文化瑰宝,以前并没有让苗族妇女走上富裕的道路,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究其原因,除了没有订单、没有适应市场的设计、没有销路等客观因素之外,绝大多数苗族绣娘从内心深处认为这只是小手艺,大家都会,能够在出嫁时为自己做一件苗绣婚衣就可以了。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苗绣还可以给自己带来收入,带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8年,余杭对口帮扶台江工作组经过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台江县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投入450万元用于设计支持、品牌推广、市场导入、平台搭建、技能培训。该项目采用“一公司十工坊”的扶贫模式,成立县级“妈妈制造”苗手工合作社,设立10个乡镇(街道)和移民安置点“妈妈制造”苗手工坊。

“妈妈制造”项目实施以来,完成饰品、服装等新产品设计50余件。“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作品先后亮相于美国时代广场、北京国际时装周、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并获得“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卓越艺术奖”。

正如姚爱华说的,余杭之所以要帮扶“妈妈制造”这样的项目,是因为它可以激发出苗族妇女脱贫的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他们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康生活。

“苗绣是文化瑰宝,我们不能让创造这些瑰宝的苗族妇女还处在贫困状态,要让她们绣出美丽作品的同时,过上美好的生活,让她们打从心底为自己自豪!”姚爱华说。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周铭 贾国勇 胡彦斐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