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正在织苗绣。雷山报道组供图
52岁的杨优农坐在小凳上,双手在织锦带上挑织经线纬线,翻飞自如。在她身旁,绣娘们穿针引线,布上作画的情景随处可见。身后的车间,陈列着多姿多彩的苗族男女服饰、苗族饰品、刺绣以及蜡染服装等,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两年前,杨优农一家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乌的村,搬到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儿子在外打工,媳妇在县城工作,孙女在附近刚建好的雷山县第三小学上学,平时她就带着小孙子在家门口的车间里工作。这对她和家人来说,是安定,更是幸福。“别看我年纪大,一个月下来差不多有一千多的收入哩,还能给孙子不少零花钱。”杨优农笑得一脸满足。
杨优农工作的车间叫“蝴蝶妈妈的世界”,是上城区对口帮扶雷山建起的9个扶贫车间之一。它位于羊排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也是雷山县非遗产品的研发、生产、展销、体验和培训中心。他们通过引入设计、打通市场,把苗绣等非遗技艺变成了当地脱贫的生产力,也让更多年轻的贫困劳动力在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对本土文化匠心传承的自豪。
非遗+扶贫 激活苗绣背后的“生产力”
苗绣是苗族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传统刺绣技术、技能,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雷山好多做传统手工艺的都是小作坊,但很少有人实现规模化生产。”“蝴蝶妈妈的世界”扶贫车间负责人凤佳琦是一个东北姑娘,在苏州上大学时曾接触过雷山苗绣,毕业后因缘际会来到雷山,便留了下来。她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雷山传统手艺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结合,做好非遗产品。
凤佳琦说,蝴蝶妈妈被视为苗族的始祖。“我们把品牌取名‘蝴蝶妈妈的世界’,就是想让产品具有雷山标识,让大家更多了解雷山文化和非遗故事。”
“雷山是苗族文化大县,很多非遗资源具有产业化开发的经济价值,以‘非遗+扶贫’的模式,可以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在上城区挂职干部、雷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周骆斌看来,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的独特优势。更为长远的考虑是,这也是和当地群众具有感情共鸣的产业,当打通和市场的通道,老百姓就会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激发传承的内生动力。
此前,来自上城区的扶贫干部们在走访时发现,大多数苗家女子自小就会苗绣,但只把刺绣当作休闲和乐趣,没有形成经济效益。“现在雷山很多地方还保有集市的习惯,大家拿出家里的农产品、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拿到集市上相互交易,但并没有把产品卖出雷山的概念。”为了让非遗手艺走出大山并带动脱贫,扶贫干部将“蝴蝶妈妈的世界”扶贫车间纳入了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10万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投入760万元。每年,按照项目总投资额的5%分红给30户贫困户,之后每年按照该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分红。同时,可以吸纳包括杨优农一样的100多位搬迁移民就业。
设计+市场 打造自有品牌扶贫又扶志
2019年11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支持下,“蝴蝶妈妈的世界”车间购买了织布和制衣全产业链需要的所有设备。同时请了两位美国设计师,帮助公司开发制作产品,赋予了苗绣创新发展更多可能性。
经过设计团队的美学指导,车间的绣品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凤佳琦介绍,如今“蝴蝶妈妈的世界”已完成公共品牌服装50余款样衣和民族抱枕、香包等产品打样,这些创意产品深受大家喜爱。
非遗扶贫项目在刚开展时,通常会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销路是关键。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蝴蝶妈妈的世界”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设了一个自营店,每天营业额达到上万元,成功打开了销路。这几天,车间又收到了来自苏州的一批订单,正抓紧加班加点生产。据悉,“蝴蝶妈妈的世界”车间今年产量预计达5万件以上,年生产总值达200万元以上。
看着大家钱袋子鼓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意识到传统手艺的珍贵价值,并选择回乡。今年21岁的王朝仁,原先在江苏的一个服装厂里打工,过年回家得知家门口开了“蝴蝶妈妈的世界”后,毫不犹豫留了下来,对未来满心憧憬:“以前没觉得家乡苗绣有什么特别,现在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得到了别人的认同,感觉很自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了解苗绣,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继续保留雷山苗绣的经典传承和工艺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升级产品种类,塑造与推广产品品牌,吸纳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对于下一步发展,凤佳琦早有打算且充满信心。
一根小小的绣针,不仅绣出了美丽的苗绣图案,更绣出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