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杭黔蚕桑服务公司以保底价格统一回收农户收获的蚕茧。应陶 摄
这几日,黔东南岑巩县天星乡天星村村民郑宗银正忙碌着新一轮秋蚕的养殖。问起第一年养蚕是否有信心,他毫不犹豫地点头:“我新建的蚕房,花了14万元,还是四处借钱筹的,但我很有信心。年初养春蚕的时候,我就收入了几万元,接下来还要养两季,每季20张蚕种,估计可以再收入10万元左右。那就基本抵消了我建房子的钱。”
郑宗银新修建的蚕房也被设为了天星乡小蚕共育的五个试点之一,而像他一样开始种桑养蚕的农户,全乡有140多人。“他自己养20张蚕种,还有15张是周边村里其他农户的。我们指导当地采取小蚕共育的孵化方式,一来是希望当地几个大户能够率先掌握小蚕共育的技术,未来规模扩大后可以往工厂化饲养的模式走;二来是通过共育出来的蚕,生长进度会比较统一,后期饲养的难度会降低,成活率比较高。”岑巩县社会扶贫服务中心副主任(挂职)诸葛翀边指导边说道。
靠种桑养蚕能赚钱,在两年以前,天星乡的所有农户都不敢想。他们愿意尝试种桑养蚕,就不得不提到来自杭州建德的专家黄国成。
黄国成,拥有30多年的养蚕实际操作经验,多次承担浙江省、杭州市级蚕桑专业课题项目。2018年6月5日,黄国成受建德市委市政府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天星乡考察,便看中了这块地方。
“天星乡的气温比建德要低,就算是伏天里,室内温度也不高。最适合蚕生产吐丝的温度就是24℃到28℃之间,这里正好能满足,而且黄金养殖时间较长,4月到12月都可以。同时,这里环境污染程度低,空气好,会有利于提高蚕丝的质量和数量。”黄国成说,“相比较其他产业,种桑养蚕的经济收益高、见效快、时间短,正适合帮助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种桑养蚕对于岑巩县来说无疑是一个“新型”产业,如何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成了发展蚕桑产业的一道难题。为此,建德市通过构建“普惠式”农业产业,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打造示范性基地的模式,打开了当地农业产业新局面。
黄国成初到当地便成立了黔东南州杭黔蚕桑服务公司,在传授浙江省养蚕管理先进理念的同时,服务岑巩全县的蚕桑生产基地,辐射带动黔东南州各县市蚕桑产业发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政府做好规划,引导农户参与到产业中来。而像黄国成组建的企业,则在做好技术服务、提供必要生产农资的同时,对农户的农产品蚕茧进行保底收购。村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发动农户发展产业,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诸葛翀解释说。
不只是种桑养蚕,建德市将这种模式利用到芳樟种植、食用菌种植等五个“普惠式”农业产业项目中。截至今年6月,五个项目全部运行可带动贫困户7800余人,人均增收500元,并可每年提供临时就业岗位10000余人次,每人次80元,共计80万元。同时,建德整合当地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融合,在岑巩水尾镇马家寨村建设占地500亩,集花果种植、旅游观赏、采摘体验等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园——岑巩果蔬乐园。
如今,建德的农业产业在岑巩遍地开花。自2013年起,建德对口帮扶岑巩县,始终将帮扶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全力帮助岑巩出思路、想办法、谋发展,聚焦聚力“点穴式”精准帮扶,着重发展“普惠式”农业产业,同时在劳务协作、社会事业方面一齐发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为岑巩县脱贫攻坚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