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黄草坪村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唱着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个彝族人生活了上千年的村落,用普通话说话、唱歌,已成为幼儿园里的一道风景。
2019年,“学前学会普通话”凉山试点项目组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通力协作的成果,杭州人都熟悉的企业家——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也被载入功劳簿。
四年来,他五次奔赴2000多公里外的大凉山深处,为山区儿童的学前教育付出心血。截至目前,已有18所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剩余的7所也都将在今年底完工;全部建成后,将有超过2000个小朋友享受“滨江制造”的幼儿园。
五赴凉山的初心
9月16日早上7点,城市才刚刚苏醒,戚金兴一行已经在机场候机。这是他连续四年第五次奔赴大凉山,也是我们第四次随行。
众所周知,凉山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真正的贫困地区都在大山深处。下了飞机再乘汽车,至少两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第一所滨江援建的幼教点。
一路上,除了机场附近,大部分时间都是盘山公路。雨季刚过,一路上都是落石和倒塌的树木,一旁的小溪流也变成了泥沙附着的输泻跳蹙,身边偶有当地人步行经过,眼前是没有尽头的山路。即将到山顶时,窗外的景色会逐渐变得开阔起来,绵延的大山和湍流的河水会人忍不住感叹什么叫“苍茫的河山”。
但是,只有初次到访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触,回程时你可能已经厌倦了风景。当得知县与县之间动辄是5小时车程,且全程都只有山路、绿植作陪时,你满脑子只会想着“到底还有多少路”?这样的路,彝族同胞祖祖辈辈都在走,戚金兴也已经来来回回走了十几二十次。
贫困山区和发达城市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建筑水平或者繁华程度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段从山里走出来的路。
这些年,政府修隧道、建公路,已经为山里的彝族同胞打通了与外界沟通的硬通道,但依然存在“沟通难”的问题,根源问题就在于普通话这座“沟通桥梁”仍不够普及。
2017年的夏天,戚金兴首次到访凉山,在得知当地不少孩子因为听不懂普通话而辍学时,他当即决定趁着滨江集团成立25周年的契机,出资近3000万元建25所幼儿园,保障孩子能在入学前过好语言关。
这一来,就是五次。他的这一举动,甚至比国务院扶贫办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还要早一年。
用普通话架起沟通桥梁
今年,戚金兴先后去了德昌县宽裕镇裕民村和普格县螺髻山镇黄草坪村的幼儿园验收,前者是今年9月刚刚落成并开学,后者则在今年4月已投入使用。
裕民村的孩子都很可爱,扑闪着大眼睛,但是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都不愿开口回答,一些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做指定动作时甚至还需要老师用彝语翻译。
老师告诉我们,小一些的孩子才三、四岁,出生以来接触的主要是彝语,所以现在相当于“学外语”阶段;大一点的孩子其实能听懂,但同样是因为缺乏语言环境,开口说也比较难。
改变这样的局面,可能只要半年,甚至更短。黄草坪村幼儿园只比裕民村早了不到半年,刨除暑假差距更短,但沟通能力和欲望明显都是天差地别。
同样是幼儿园,黄草坪村的孩子不仅能歌善舞,在收到礼物后会主动说“谢谢”,还愿意打开书包一样一样分享里面装了些什么。
都说教育是基础,其实学前教育才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大凉山里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们走向世界的第一站,要学会普通话、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才能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和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全社会的帮助下,当地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学前教育尤为突出。截至2019年12月,全州共有幼儿园659所,学前教育幼儿26.6万人,数量较过去明显翻番。
有过学前教育经历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升,单科成绩能比没有上过幼儿园的高出十几二十分,“主要是能听懂了,文化习惯也越来越接近了,孩子就有兴趣学了。”
短短四年,戚金兴的爱心已经在大凉山的土地上发芽,并结出美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