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晨报 “25年前,父辈在这里撒下‘希望’的种子;25年后,我们沿着父辈的足迹走向你。那曲,我们来了!”这是张杭杰写在记事本扉页上的一段话。
回到余杭十余天了,张杭杰和伙伴们依然沉浸在对雪域高原的回忆中: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望无际的巍峨群山,越来越稀薄的氧气,以及大家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激动。
昨天,这群长途跋涉一起援藏的伙伴们聚集在赵海东的汽车美容店。姚文涛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詹天豪接过话茬:“一路上,大家感受着祖国的欣欣向荣,内心既激动又震撼。”而在张杭杰看来,这更是一次援藏精神的传承之旅。
1995年,张杭杰的父亲张士心作为杭州市第一批援藏干部远赴西藏那曲,拉开了杭州对口支援那曲的序幕。当时,张士心是余杭百丈的一名干部,张杭杰刚刚上小学。
25年过去了,杭州对口支援那曲行动一直在开展,先后选派9批共44名优秀中青年援藏干部,学习、践行“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与其苦熬消耗生命,不如苦干为民服务”的“老西藏精神”,推进实施一大批援藏项目,为雪域高原注入新的活力,为两地友谊谱写新的篇章。
张杭杰告诉记者,他早就想沿着父亲的援藏之路,去西藏那曲看看,用心体会父亲告诉他的“老西藏精神”。“所以,我们这次从杭州到那曲是一次传承之旅!”张杭杰说。
在父亲的感召下25年前捐献10元钱为那曲建希望小学
1995年5月,经过选拔,当时在余杭百丈任职的张士心成为杭州市第一批援藏干部,和其他三名杭州干部一起前往那曲,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当时,刚上小学的张杭杰不懂援藏是什么,隐隐感觉父亲是去干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心中的自豪多于即将与父亲离别的不舍。
那时候,手机是奢侈品,电话座机都未曾普及,整个那曲只有一条通杭州的电话专线。偶尔和父亲通话,父亲叮嘱张杭杰最多的就是好好读书:“那曲经济不够发达,学校少,很多孩子连小学都没机会上。余杭的学习条件好,一定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父亲还向张杭杰描述那曲的自然风光,讲述他和藏族同胞的故事。
1995年,杭州捐钱为那曲建希望小学。张杭杰在父母的支持下,拿出了他积攒的10元压岁钱。要知道,对当时的小学生来说,10元钱已是一笔“巨款”。
从那以后,张杭杰就产生了要去那曲看看的想法,那里有父亲流下的汗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大学毕业那年,我就打算去了,可惜最终没成行。”张杭杰略显遗憾地对记者说。
踏上社会后,张杭杰因为工作繁忙去那曲看看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今年是父亲参加援藏的第25年,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张杭杰更迫不及待地想去那曲,除了看看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更想体会他们实践和发扬的“老西藏精神”。
志同道合一路向西有种自豪叫“西藏”
当张杭杰把重走援藏路的想法告诉身边朋友时,张海东、乔龙超、姚文涛、詹天豪等人立即表示要加入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乔龙超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除了我,其他都是80后或90后。我经营生意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提升自己,当时就想做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情。”老乔笑着说。
为了顺利成行,大家出发前开了好几次碰头会,讨论线路安排和物资准备等。张杭杰还专门就此咨询了父亲,再一次听父亲讲述当年援藏的故事,体会“老西藏精神”的内涵。
最终,大家把出发时间敲定在9月18日。两辆车、五个人,一路向西,沿着第一批援藏队伍的线路,走向心中的圣地。“考虑到‘十一’期间到达那曲,在祖国的生日之际体会‘老西藏精神’更有意义,我们选定了这一天出发。”张杭杰说。
9月18日早上6时30分,张杭杰和伙伴们从余杭出发了。
途经湖北武汉、四川成都,一路向西,每天行车8、9个小时,大家日渐感到疲惫。“出发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大家一路咬紧牙关苦苦坚持着。”赵海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
赵海东是杭州东方汽车修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修车,他是行家里手,也是这次重走援藏路的车辆保障总负责及后勤总管。
“在成都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赵海东说,为了给那曲一所学校的孩子送学习用品,到了成都后,他就去采买捐赠物资。赵海东一连跑了几家文具店都没有买齐,一家文具店的店主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物品我帮你们想办法。”
第二天,赵海东拿到文具后得知店主连夜调货才配齐了物资。“而且,文具价格实惠,店主根本挣不了几个钱。还没进藏,我就感受到了藏汉一家亲的浓浓温情。”赵海东动情地说。
杭州对口支援改变了众多人的人生
9月27日,经过近6500公里的长途跋涉,张杭杰一行终于来到那曲。
进入高原后,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难受的时候,看东西都模糊一片,但大家一直坚持着,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向着目的地进发。可能是‘老西藏精神’在起作用吧。”姚文涛笑着说。
到达那曲后,他们来到了色泥区香茂乡完小。这所小学原名叫那曲杭州希望小学。
1995年8月10日,杭州第一批援藏干部向家乡发来一封求援信。信中写道:“在那曲,平均1500平方公里内只有一所小学。在有幸上学的儿童中,读完三年级就有72%的儿童面临失学。”于是,杭州援藏干部向家乡求助,“我们期待着在世界屋脊上树立一座丰碑,上面镌刻‘杭州希望小学’。6万那曲人民期待着,西藏失学儿童期待着!”
当时,求援信在杭州日报刊登后,一周内就收到杭州124家单位、56000余位热心人士的踊跃捐款,捐款金额达225万余元,这其中就有张杭杰捐献的10元钱。不久后,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在那曲县香茂乡拔地而起。
和25年前相比,学校变得越来越漂亮。在校长普布扎西的陪同下,张杭杰和伙伴们参观了校园。普布扎西是该校第12任校长,他告诉张杭杰,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建成后,牧民的孩子都有书读了,孩子们的眼界也开阔了,不少孩子有机会上中专、大学了。
达扎旺堆是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现在是色泥区古露镇完小的校长。他告诉张杭杰,若没有那曲杭州希望小学,他当时肯定失学了,“恐怕现在连字都认不得几个”。达扎旺堆笑着说,“我打心眼里感谢杭州,感谢余杭,是他们成就了现在的我。”
在学校,张杭杰和伙伴们向孩子们捐赠了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望着整洁的校园和孩子的笑脸,张杭杰决定明年再向学校捐赠一套智慧校园设备,让孩子有更好、更先进的配套设施。“我就是做智能设备的,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们做点事。”张杭杰表示。
25年前,张杭杰在父亲的感召下为那曲的孩子献上了一份爱心;如今,他想给孩子们送去更多的关爱。“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吧,把父辈的精神延续到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张杭杰认真地说道。
15天,6500公里,张杭杰和伙伴们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走援藏路,而他们的脚步并未停止,且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