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6-16 17:08:08 Tue   

(2020年6月18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市委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项监督,助力破解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上下联动方式,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项监督。3月23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46次主任会议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立法工作,明确了数字经济监督工作相关要求。从4月开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以西湖区、滨江区和余杭区为代表的新动能持续拉动、萧山区和钱塘新区为代表的新旧动能转换处于关键期的两个调研方向,开展专项监督工作。通过系列走访、企业座谈、专题汇报等方式,总结发掘数字赋能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经验,分析掌握数字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同时,各区、县(市)人大同步开展监督活动。上城区人大连续两年把推动数字化治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监督议题;下城区人大通过“部门专题汇报+财经工委专题调研+主任会议专题研究”等联动方式开展监督工作;江干区人大聚焦区域内发展难题,结合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建设等调研活动,开展数字经济监督工作;拱墅区人大围绕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业平台视察等工作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专项监督;西湖区人大立足数字经济大区地位,着重突出要素支撑、信息深度融合、后续发展支撑等方面开展监督工作;滨江区人大按照数字经济最强区要求,以更高标准、更准定位进行专项监督;萧山区人大立足数字经济发展四年双倍增行动计划要求开展数字经济监督工作;余杭区人大听取政府部门报告、发展平台、数字经济协会、数字经济企业等各方意见,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富阳区人大分7个调研小组,逐家走访限额以上数字经济企业,逐家填写专项监督问题反馈表;临安区人大以学查结合、区镇联动、人大代表网上专题询问周等多种方式,通过线下走访和线上互动征集问题。桐庐县人大深入部门、企业、乡镇、产业平台开展监督工作;淳安县人大结合“三服务”走访活动征集各方意见,同步开展监督工作;建德市人大通过走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数字经济企业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截至5月底,共有523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参加本次监督活动,走访数字经济企业455家,召开座谈会48个,收集各类问题建议437个。

二、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一)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14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18.1%提高到2016年的25.6%,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制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2019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数字经济的61%,部门协同、上下齐力、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作用明显

杭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数字产业化全国领先。2019年,全市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数字经济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2019年,全市制造业数字经济增长14.8%,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7%。信息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持续做大做强,2019年7家企业上榜全国电子百强;阿里云、海康威视、大华技术、宇视科技等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

(三)产业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催生农业全链服务,持续深化“互联网+农业”建设,生产领域的智慧应用为农业企业提高效率35%以上。数字经济加快重塑制造业,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的智能制造之路。2019年起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组织实施攻关项目139个,推广项目1067个,企业上云数累计达8.9万家。数字经济催进新商业模式、新型业态迭代升级,淘宝、天猫平台优势显著,网易严选、云集等电商平台崭露头角,盒马鲜生、天猫智慧门店等新业态加速崛起。

(四)城市数字化护航美好生活

杭州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数据标准建设,部分事项已实现“跑零次”。2016年开始建设城市大脑,从数字治堵向数字治城再向数字治疫拓展,相继推出舒心就医、便捷泊车、欢快旅游、街区治理等11个重点领域48个应用场景、155个数字驾驶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创杭州健康码、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读地云等,为“战疫情、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数字驱动创新创业活力

全面打响“数字杭州、双创天堂”杭州品牌。杭州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5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180家、孵化器累计178家。阿里云栖大会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展会之一。数字经济小镇呈现创新活力强,产业规模大,税收收入高,领跑特色小镇产业发展。2019年,数字经济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71.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9个百分点。创新人才不断聚集,近年杭州互联网人才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困难

(一)数字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一是产业“软硬”发展不平衡。全市服务业数字经济营业收入是制造业数字经济的2倍多,资本青睐于模式创新等生活消费服务领域,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生产领域的技术和资源投入则相对不足。“以软带硬、以软促硬”不够明显,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不够。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2019年余杭区、滨江区和西湖区数字经济占全市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43.4%、31.7%和8.1%,三区占全市总额83.2%,而其余各区、县(市)占全市比重均不超过3%。“强者恒强”形成的“数字鸿沟”在区域间较难形成辐射带动,与滨江区为邻的萧山区数字经济增加值仅为滨江区6.3%。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数字经济依赖龙头企业拉动明显,阿里系、海康系、网易系、新华三系、大华系五大龙头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六成以上。但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地域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数字经济面临挑战较为严峻。一是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平台期的挑战。数字经济相关行业由前期井喷式增长回归常态化增长新周期。如阿里系、网易系等龙头企业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发展是近年数字经济最强劲增长点,2016-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业分别增长32.6%、25.6%、15.4%,呈逐年回落态势。二是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的挑战。小微企业在复工、订单、经营成本、税费、资金较大中型企业更为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数字技术改造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转型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企业存在投不起、不敢投、不愿投的问题。三是全球产业供应链重塑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催化产业链重塑,北美、欧洲将更多从更近的地方采购商品,从而减少对长距离供应链的依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度受益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力强、附加值高,是杭州工业最重要支撑。该产业发展步入平台期,增加值从2018年增长22.6%下滑至2019年的增长15.2%,计算机电子产业供应链若发生趋势性变化,将影响杭州工业发展基本面。

(三)深度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杭州近年的强势增长得益于紧跟国际技术变革下的服务业、数字经济的持续拉动,深度创新能力将决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度。一是数字经济企业能贡献原创性、基础性的技术成果并落地运营的不多,绝大部分企业仍未脱离商业模式驱动的发展路径,存在路径跟随、标杆技术较少、品牌价值较低等问题。软件业大多停留在应用层开发,产品功能较为类似。二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少,在杭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重器”少,后续支撑力和创新原动力不够。相比之下,硅谷70%创业公司都是技术驱动型。作为创新评价标杆指标,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受理数深圳为17459件,武汉为1965件,南京为1756件,杭州为1325件。三是数字经济人才制约较为突出,调研中反映,高精尖人才、跨界人才、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行业业务、既有互联网思维又理解制造业痛点的复合型人才较短缺,且地区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还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四)数字经济发展配套监管亟待完善。数字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传统行业边界,开辟了新的领域,但监管模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一是法规政策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担心信息和数据安全。企业反映,目前信用体系、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领域的法规政策跟不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步伐,制度的“适应性效率”较低。同时,数字经济相关的部分规则标准不健全也导致了P2P暴雷等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二是当前监管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对数字经济领域平台化、个性化、网络化和跨界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政府部门监管手段较为单一,开放包容、协同有效的监管思维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部分领域潜藏资本风险。资本市场与数字经济的紧密连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推高了行业估值,酝酿风险。尤其是在外部资本驱动下,部分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选择短期性亏损的“烧钱”模式,一旦无法支撑前期投入即退市,波及面较大。

(五)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亟需进一步发力。一是标准制定和“第一城”尚有差距。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很大程度上能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推动产业链整体做大做强,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在引领标准、规则方面尚需努力。如调研中就有企业希望政府支持在杭州全国性的设立数字仪表研究机构,助推企业标准话语权的提升。二是产业链完整度与“第一城”尚有差距。各地都在全力抢抓数字经济重大机遇,竞争日趋激烈,城市间、区域间产业发展重叠度较高。如成都全面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其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高出杭州千亿元,聚集了一批龙头企业;武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了八大重点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0%以上,后劲较强。杭州领军企业主要集中于安防、网络通讯等领域,集群配套相对较少,产业链前端制造较为薄弱。三是强企引育与“第一城”尚有差距。“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杭州上榜企业为4家,不及北上广深。同时,武汉、长沙等城市近年吸引大批企业设立第二总部,呈后发赶超之势。杭州在新格局中面对各地的加速崛起,领跑面临压力。

四、意见和建议

(一)通盘考虑,强化顶层设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认真分析研究我市数字经济产业的优势和短板,更加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战略布局、政策制定、招商引资、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完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数字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有重点、有步骤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结合“亲清在线”“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围绕“六保”实施更加精准调控,落实更加细化的政策。要优化完善考核机制,从区、县(市)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定位的不同,进一步优化差异化的考核体系,用考核督促工作重心的转变。要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帮助企业破解“六难”,实现政策直达、解难帮困、精准指导、专业服务等效用,回应企业关切。

(二)聚焦优势,提升产业能级。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继续做强电子商务、信息软件、云计算、智能安防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紧扣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硬产业”。要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强化用地、能耗及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构建杭州特色的数字经济企业梯队。要加快产业数字化,梳理疫情期间制造业发展“堵点”,推动制造业物资生产调度、产业链协同、自动化操作等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鼓励具有数字化转型经验的大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从而带动下游企业、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引导不同垂直领域的业务环节和业务场景需求,形成行业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标杆项目,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赋能低成本高能效目标。要加快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集聚,梳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做好强链补链工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把优势产业提升为产业链优势。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布局,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环节与资源价值区段相匹配原则在本市合理迁移、布局。引导各行业挖掘培养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培育具有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高技术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创新引领,构筑核心竞争力。要突出关键技术创新,加快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向底层技术、深度技术突破转变。加强中美经贸摩擦对行业、企业和就业影响的研究和评估,建立对企业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影响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破解产业链“断供”难题,抢抓国产替代机遇,加快突破“卡脖子”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技术。要加大“软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更多的创新主体和创新项目集聚。要引导企业投资重点由传统的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逐步转向研发、品牌、人才等领域,鼓励企业在基础创新领域的投入,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要培养多层次人才,鼓励支持各区、县(市)按照发展需求完善人才政策,形成有利于重点项目发展的产业人才政策,及时解决各层面育才招才引才留才方面碰到的具体问题。推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领域的新工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同时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四)健全制度,优化产业生态。要有序有效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制定,推动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建设,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法治保障。进一步破解消除数字鸿沟、信息孤岛,加快数据归集、推动数据共享、拓宽场景应用,强化数据安全,有效激活各类数据资源。要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和管理措施,为基层和企业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要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网络平台责任,厘清政企职责边界,规范相关主体行为。要建立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五)齐心协力打造“第一城”。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紧抓数字经济承担短期稳定需求,长期推动转型的双重职责,把握疫情后数字经济模式固化为日常生活必须的发展机遇,保持我市电商网购、互联网医疗、网络游戏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势,通过老厂房、老仓库、工业厂房等存量资源改造提升,打造一批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5G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或产业基金投入,加大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加强对区、县(市)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缩小区域数字基建差距,助推数字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探索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统筹数据资源汇集,促进数据流通,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和运用,促进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家、招商能人的渠道优势和信息资源,以商引商,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杭州。鼓励支持数字贸易跨境投资,提升数字技术企业投资的全球地位,获得更多和制造技术、服务网络、营销渠道、跨国公司股权等有关的战略性资源,促进我市稳定数字产品制造和服务供应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把工作重点更多放到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市场环境等方面,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支持数字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