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实施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0-23 15:35:56 Fri   

(2020年10月26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重要讲话和省市委全会精神,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全力攻坚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创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补短板行动,为我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贡献“三农”力量。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54亿元,增长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9647元,增长3.2%。现将全市乡村振兴有关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活富裕是根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促农民生活更富裕、城乡融合更紧密。

(一)推进生态宜居工作情况。我市把提升农村环境、创建美丽乡村、打造“大花园”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域推进“三大革命”,全面启动美丽城镇建设,推动美丽乡村迈入新时代、建出高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一是坚持五美统领,全面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出台《美丽城镇建设三年(2020-2022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项目和投资清单,计划实施项目2000余个,投资1500多亿元,建立美丽城镇建设专家库,构建了“1+1+X”(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发展师)技术服务机制,并创新开展美丽城镇集群创建试点。今年上半年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开工1595个,开工率83%,完成投资255亿元,投资完成率46%,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全市6个县域方案、9个镇域方案入选省优秀行列,两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29个样板创建乡镇均出台“一镇一策”。

二是坚持民生为先,全面推进美丽村庄建设。打好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收官战,并谋划制定《“十四五”新时代美丽乡村实施意见》,新启动建设精品村70个、风情小镇9个、精品示范线8条,确保到今年底美丽乡村行政村覆盖面达50%以上。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完成日处理30吨以上的设施标准化运维2074个;开展公厕无障碍环境提升行动,加快农村公共场所厕所提升改造;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建制村达1843个,覆盖率达94.5%。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三个电气化”进程,已实现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实施“同网同速”工程,行政村有效区域4G覆盖率、光纤覆盖率均达98%以上。民生实事“四好农村路”项目完成新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07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86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9.2%。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美丽农居建设。编制《杭州市乡村地区规划导则(试行)》,有效指导各地推进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耕地和永农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加快研究并探索划分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单元。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市已完成编制或正在编制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106个,涉及127个行政村。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新增“美丽庭院”合格户1.6万余户、星级示范户500余户。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美丽田园建设。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创建,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58%,种植业不合理化肥使用减量1886吨(实物量)、农药减量50.7吨,累计建成耕地环境质量监测点331个。以全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平原绿化,累计实施平原绿化3.5万亩。全方位守护美丽河湖,累计建设美丽河湖102条(段、个),河湖库塘清淤1267万立方米。

(二)推进生活富裕工作情况。 让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始终紧盯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推进产业发展、强化区县协作、完善公共服务等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一是强化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实施乡村产业“16666”工程,加大产业帮扶力度,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飞地项目开发、强村公司带动等方式,积极探索资产盘活、资源开发、利益联结的增收路径。累计成立由村集体参股的“强村公司”146家,去年实现利润12.2亿元;发展“飞地”抱团项目57个,抱团村数1367个,其中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入选“2019年度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专场推介、直播带货等方式,加大农家乐(民宿)营销力度,并将职工疗休养活动安排在农家乐(民宿),帮助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强化协作帮扶,聚力精准脱贫。依托区县协作和“联乡结村”两大平台,将区县协作资金和“联乡结村”帮扶资金重点用于集体经济消薄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近三年来,累计落实协作资金超12亿元,落实产业协同资金近100亿元,筹集结对帮扶资金近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00余个。2019年,全市所有村总收入达到 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全市90%以上村经营性收入将达到20万元。2019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30元,增长13.6%,今年将全面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现象。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助推经济发展。全面建立市、区、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经营性资产、资源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股权等规范流转。2019年全市实现农村产权交易865宗,交易额14.9亿元。同时推进电商扶贫,鼓励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电商,去年全市农村电商实现销售额142.6亿元,增18.8%。今年疫情期间,及时搭建“互联网+基地+社区”“网上农博”等平台,拓展无接触直配、线上销售、直播营销、农产品社群电商等新渠道新模式,上半年,全市农村电商实现销售额74亿元,同比增长19.4%。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改善民生福祉。“两不愁三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两不愁”方面: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966元/月(全省平均836元/月),处在全省前列。在“三保障”方面:义务教育保障不断完善“奖、助、贷、免、补”学生资助政策,全市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推行贫困人员医疗费用即时救助,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一站式”结算。疫情期间,为低收入农户免费办理新冠肺炎疫情专属保险,每份承保10万元;住房保障已在全省率先完成省定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今年还新排查C级危房1730户、D级危房289户,目前D级危房已拆除137户,未拆除的全部实现腾空。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标对表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要求,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长效管理机制需完善。生态宜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前期我们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但要真正实现生态宜居,则需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如“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202公里,占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2%,但在三年行动计划结束之后,如何有效延续该项政策,特别是如何“管好、养好”农村路,有效提升我市农村公路品质,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二)农民增收需加快。去年,我市农民收入在全省排名第4,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离年初预定目标差距较大。宏观经济低迷,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等流量严重不足,部分农产品滞销,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增长造成重大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非洲猪瘟疫情无疫苗等影响,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投资的主动性不高。全市低收入农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比92.42%,依靠自身增收的动力和能力都不足,每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幅,难度越来越大。

(三)城乡差距需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等较为欠缺,全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前三位的余杭、萧山和西湖分别为191张、167张和125张,而富阳、临安和桐庐分别仅为38张、56张和62张。乡镇医疗机构平均医师人数,余杭、萧山和西湖分别达129人、138人和113人,富阳、建德和桐庐分别仅为29人、33人和34人。本次疫情更反映出,乡村基层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基层联防联控能力、从市级县级到网格的快速响应能力仍需加强,数字化治理基础有待夯实。

(四)乡村产业发展需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第4,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土地、资金等乡村产业发展要素较为紧张,保障机制还相对不够健全,受地域、收入限制,优秀人才回流乡村数量有限,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还需进一步加强。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绝对值虽排全省第2,但我市人多地少,资源非常有限,乡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不充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较弱,产出效益不够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偏弱,乡村产业的大平台、大主体和大龙头还不多,我市现有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个特色农业强镇列入国家级创建,国家级骨干农业企业8家,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着力打响生态宜居杭州品牌。认真贯彻总书记“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要求,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高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优化布局规划,在提升宜居环境、加强数字赋能、共建文明乡风、共抓有效治理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覆盖面。持续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和河道综合整治,实施全市域湿地规划编制工作,抓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大湾区湿地公园建设推进等工作,同时通过数字赋能智慧管理,巩固和提升建设成果。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注重文明乡风营造,紧密结合迎亚运等系列活动,多维度组织全民深度参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杭州生态宜居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好效果迈进。

(二)全面提升农村保障水平。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聚焦关键领域,补长短板、补强弱项,继续推动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好高品质建设“四好农村路”收官战,争创“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市。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日处理30吨以上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在乡镇(街道)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强化临时救助兜底功能。计划提高三县(市)低保标准,全市统一增发困难群众物价临时补贴标准。围绕卫生健康中心工作,紧防控、强特色、补短板,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巩固疫情常态化防控举措,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网格”管理,积极探索具有杭州特色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基层卫生工作更加平衡充分发展,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三)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总目标,以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新兴产业为重点,持续调优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推动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融合,全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16666”工程,通过做精农业传统产业,做优农业特色产业,做强农业新兴产业,着力形成高质量乡村产业体系的“杭州样板”。按照要素集聚、规模发展、三产融合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整合、推进区域性平台建设,再培育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特色农业强镇和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基础好、有前景的园区、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平台,鼓励各地通过与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合作,谋划推进一批“飞地抱团”项目。加强乡村产业品牌化建设,完善乡村产业标准体系,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用“三化融合”理念统筹推进数字乡村产业发展,着力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突破和解决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难题。继续扩大整乡镇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试点,探索创新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产业融入地域产业链,不断提升集体经济和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四)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动能。紧紧围绕乡村人、财、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好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有效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动能。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的政策意见,以农村承包地、林地、农房宅基地和山塘水库资源等为重点,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旱田垦造水田、宅基地整理复垦、美丽乡村建设、空心村二次创业等项目,盘活乡村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让资产资源产生效益,形成收入。深入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政策,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继续建好“创业项目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吸引本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并要持续培育农村电商、电商平台、电商专业村和服务企业等,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利用“直播经济”推进“村播计划”,开展“电商助农·杭州行动”,推动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50亿元以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有效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力促我市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