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淳安博物馆丨文物故事·探访杭州淳安博物馆㉖·清代铜器
发布时间:2020-05-07 15:42:16

清青铜菩萨坐像

通高20.5厘米,底座高5.8厘米;重约2.091千克;青铜质,菩萨头戴僧帽,长袍宽袖,跏趺式坐于仰莲座上。现为杭州市淳安县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青铜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清代佛造像工艺已登峰造极,佛像的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无一不“精致”到了极点。其特点在于:佛造像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清“□古”三足铜炉

通高4.7厘米,足高1.0厘米,口径10.1厘米;重约0.372千克;敞口,浅腹,三足,底部印“□古”字样。

养炉是一学问,也是一个乐趣。王世襄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铜炉随笔:“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其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熱,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烧炉者正是在长期的添炭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

清青铜双凤带柄镜

圆径9厘米,边厚0.12厘米,柄残长5厘米;重约0.093千克;青铜质,葵边,柄首呈匕首型,主题纹饰为双凤及瑞草;柄稍残。现为馆藏三级文物。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而清代则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最后阶段,无论数量、质量都不及明代。清代早期铜镜多继承明代形制,清代中期,铜镜普遍体型较大,以花卉为主要纹饰,多有“三元及第”、“福寿双全”等吉语铭文。清朝初年,玻璃镜大量输入,很快广泛流行,大大挤占了铜镜的市场份额。清代中期以后,中原内地的铜镜基本消失,一些边远地区虽然还在生产铜镜,但工艺质量已大大下降。

来源:杭州学习平台   作者:鲍艺敏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