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 在文昌镇王家源村,出土了一块《方腊起义石刻》,此石刻,至今为止,为我县唯一的国家一级文物,已成为我县的镇县之宝。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因刻有方腊起义过程而名扬全国,而此石刻的由来鲜为人知。1988年3月,王家源村出土了一块天然鹅卵石,此石重17.75公斤,呈不规整的椭圆体,长39厘米,四面略作长方形,宽度分别为16、12、11、16厘米。四面皆阴刻楷书铭文,共11行,内容连贯,全文如下“口口口口庚子十月初九日,睦州青溪县万年乡方十三作逆,名臈(腊),妻姓邵。至十二月出洞,初五烧人家屋,打到杭州,便打秀口(州)城,不开。丑年三月,天兵捉焉。四月廿七日,辛太尉入洞,收下入京,改为严州淳安县。丰源院僧用琴记。”丰源院是王家源的古寺院,现尚存遗址,丰源院用琴和尚,因寺院被烧,无家可归,坐在丰溪边受冻挨饿,用琴和尚是方腊起义的目击者和“受害者”,他用刻刀将方腊起义的全过程刻记下来。
方腊起义刻石记载的关于方腊起义的时间、地点以及义军攻打赵宋王朝州、县的路线,都与史志、宗谱等所记相吻合。方腊起义军能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夺取六州五十二县,使“东南大震”,这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方腊起义石刻》,文字通俗,内容具体,特别是“初五烧人家屋”一句,带有关键意义的记实,据《严州图经》及《淳安县志》载,丰源院在县东北安乐乡,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近年,丰源院遗址附近出土的砖块,经鉴定为五代至宋的遗存,刻石出土地点现今的地名叫“寺前畈”,丰源是王家源的一条山塬。丰源院,当年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丰源院距离宋青溪(今淳安)县城约30公里,与宋分水县(现属桐庐县)的塔岭为邻,是方腊义军进攻分水、桐庐的必经之路。据记载起义军“不事神佛”、“尤憎释氏”,“逢庙即烧”。如建德县的甬顺庙,富阳县的净明寺、妙智寺,于潜县的治平寺,东阳县的禅林院,浦江县的惠香教寺、明德教寺等,均被方腊义军烧毁,皆有史料佐证。此外,义军所到之处的孔庙儒学如淳安县学、桐庐县学、青田县学、丽水县府学先师庙、石门县学宫、黄岩县文庙、歙州学宫、忂州学府等,还有一些道观也难逃此劫。因此,方腊义军声威所及之处寺院、学院“两院必烧”,这一点,在多处地方志书中均可得到证实。因方腊是吃菜事魔教首领,主张食素菜,平等互助。他憎恨其他教派,也憎恨读书人,他认为其他教派均为邪教,他还认为,读书能做官,而为官者大多是贪官污吏,所以,他起事时宣布,寺院、书院必烧。
在当时形势下,丰源院自然也难以幸免被烧之灾,用琴和尚作为一个脱离世俗尘缘的僧人,如果不是危及其基本生存条件,决不会涉足时务,去刻石纪实以示后人。僧人用琴刻石,实为当时实景所致和真情流露。
从文物史料的角度来看,王家源《方腊起义刻石》,对于研究北宋末年方腊起义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