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余杭区文广旅体局丨话说南渠河的桥
发布时间:2020-05-08 22:05:53

老余杭的桥特别多,因为镇上有两条水系,一条是东苕溪,一条是古运河。就说运河尾巴南渠河吧,东西全长2000余米,上接木竹河,下连余杭塘河,河道穿镇而过。自古就成了商贾之地,水路码头,南北往来,靠桥通达,十分繁荣。

在南渠河的龙船头,竖有一块名为“京杭古运河南端”的碑。从这里起,至东门头,自古至今,建有桥梁15座,平均相距一百三、四十米就横着一座桥。据史料记载,由西向东有济川桥、葫芦桥、小桥、小珠桥(旧县桥)、坝潭桥、邵家桥、兴圣桥、马家桥、油车桥、安乐桥、部伍桥、文昌桥。20世纪90年代起,又新增了两座桥。最古老的桥是安乐桥,始建于汉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因与安乐山相近,故名“安乐桥”,俗名又呼“东门桥”、“太平桥”,与余杭通济古桥同龄,距今有1830余年。

▲通济桥(20世纪30年代)

▲如今的通济桥

桥,是沟通南北往来,东西交流的纽带。古代造桥匠师,对建桥很有创意。江南水乡的桥多为拱桥,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造型既有一种弧线美,又利于船只通行方便。古时,百姓出远门,多走水路,乌蓬船又叫航船,在拱桥下通行。船工们还有一种绝技——“甩牵板”,遇到船要过桥洞时,背纤的船工,就会预先跑步上桥,把牵板向上一抛,由这头穿过那头,牵板向上升起,接住牵板,继续跑步背纤。这是只有技巧高超的船工才会的技术。那时,南渠河上都是石拱桥,正是诗人所描述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1956年8月1日,余杭遭受了特大的台风洪水,瓦窑塘、龙舌嘴决口,洪水直涌余杭镇,冲毁了南渠河上的8座石拱桥,唯独文昌桥及其双翼拱桥,岿然不动。可是在1966年,为了当时航运的需要,拆桥建了船闸。从此,老余杭南渠河上消失了两头平坦中间隆起的石拱桥,只剩下了部伍桥、安乐桥、小珠桥三座古拱桥的底座。南渠河上没有了运输船、航船航行,在龙船头开辟了闸门,引苕溪水灌入南渠河,河水清澈了,还砌了河坎,为了车辆行人通行方便,河面上全改成平坦的公路桥。

20世纪90年代,混堂弄河岸对面,开辟了小商品市场,建了一座新桥。上世纪末,余杭旧城改造,在南渠古街仿明清古建筑建成了商业步行街。近年来,在弯弄口、河对岸的山川坛又新建了百汇广场。为了通行方便,又新建了一座四车道的公路桥,公路宽畅,桥型美观,位于安乐路与凤凰山路口,正面余杭二院。但这座桥的桥名尚未公布,笔者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叫“咏春桥”或“熙春桥”。因为这里有过一位德高望重的省著名老中医叶熙春。对余杭的卫生医疗事业作了很大的贡献。1946年,叶老得知在余杭南安寺欲建余杭县卫生院(现为余杭二院),即出资500万元(旧币)。为此,余杭父老拟建“熙春亭”以彰其举,叶老再三谦辞,后改为“回春亭”。如今,余杭二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取名“咏春桥”,意为纪念叶熙春对余杭的贡献。

▲过去的南渠河

▲如今的南渠河

来源:余杭史志   作者:唐吉太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