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余杭区文广旅体局丨找乡愁·塘栖古桥连载(三)
发布时间:2020-05-08 22:52:10

翠湖横潭月明时,玉龙八字映清波

塘栖八字桥

年代:不祥,相传为塘栖历史上最早建造成的

地点:塘栖市新街南端,四水汇流之处

典故:桥东为翠紫湖,桥西为横潭,两湖风景秀美,曾有多处园林胜迹。东边的河埠曾拍摄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瓜洲渡口的镜头。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塘栖市河还未填埋以前,从市心街往南经过玉龙桥东堍,再转个弯就到了十字河东侧那座南北向跨河的八字桥。此处正是镇上四水汇流之处,古桥清溪、两岸人家、春花秋月、秀色天成。

据清康熙《仁和县志》记载:八字桥在永和乡(历史上塘栖属仁和县永和乡)。相传塘栖历史上此桥建造最早,坚固不坍。桥东迤北为翠紫湖,桥西即横潭。早年间八字桥东面的翠紫湖景色优美,前人言其地“每当夕阳西下,山色欲沉,霞影烟光,紫翠交集。”湖侧有牧村老人张云级的自有余庐,韩应潮的蒹葭水榭。

而桥西面的横潭,更是塘栖镇上山水献秀之所,史载此地:“景物清旷,看月尤宜”。横潭北岸明代曾有卓光禄园亭,丘壑极胜。潭对岸是芳杜洲胜景。到了清代横潭侧又有夏之诚之超山别墅,金峤庵的卧鱼楼。过西又有吕律的系槎楼,徐野君的雁楼,张半庵的横潭草堂,卓蔗村的见山堂等园亭胜迹。

历史上的塘栖八字桥是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桥跨河20多米,桥宽3米余。此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桥东北堍民宅火灾,当时八字桥上挤满了看火烧的人,因人多拥挤将桥东侧数块桥石栏挤坏,连人带桥石落入河中,酿成桥损人亡的悲剧。

此后该桥身上还架设过自来水供水铁管,为自行车过桥方便,又在桥两边石阶上铺上水泥,直至将此数百年古桥折腾成了危桥。当地镇府虽也曾出资修葺过。但没解决根本问题。

后来到了1980年,终于将古老的八字桥拆去,在原址建了一座水泥钢梁新平桥。当时此桥因限于地形,南侧桥坡长12.5米,23档石阶,北侧桥坡长10.5米,反而有24档石阶。南北桥坡均向西倾斜,正是很形象的一个八字。

时光进入新世纪,又拆掉了水泥钢梁桥,由塘栖振华公司出资,在原址建造了今天大家所见的新八字桥。

由振华公司捐建的新八字桥 吕伟刚摄

八字桥东北角面向翠紫湖,早年曾是镇上刘姓富商的私宅,其朝东的河埠头曾拍摄过电影《杜十娘怒沉八宝箱》瓜洲渡口的镜头。

八字桥两侧,河水尚清,虽然近年造了不少现代建筑,古风不存,却依然能见东面翠紫湖,西面横潭的清丽景色。

八字桥东翠紫湖一角 吕伟刚摄

八字桥西横潭景色 吕伟刚摄

如今,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推进,八字桥南侧的历史街区已经修复一新,历史名园“芳杜洲”的复建亦已列入规划。这一区域正在逐渐展现其小桥流水,廊檐河埠,古典园林的江南水乡风貌。

等到市河重新开挖,复建成玉龙诸桥,那时八字桥一带定是塘栖风景最佳之地,也会成为各地游客喜爱的观景游憩场所。

舍资积善称顺德

塘栖顺德桥

年代:明代之前

地点:塘栖水北西街,距广济桥400米

典故:清光绪《唐栖志》记载:“顺德桥,在大善寺之东,里人沈顺德建,故名。”

塘栖水北西街,距广济桥四百米,东西向跨塘路有顺德古桥存世。

此水北西街《唐栖志》称为北圣堂街,因此街古时候不是牵道官塘,“车商殷户,市廛环列”,曾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

顺德桥建造年代久远。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

“顺德桥,在大善寺之东,里人沈顺德建,故名。桥跨支河临大塘,以通塘路。顺德桥落北可达苕溪。过顺德桥为大善寺街。沿河一道,为五林北塘,直达五林头。”

顺德桥是一座单孔平梁墩板桥,桥面长不足十米,宽近三米。过桥即是塘栖著名梵刹大善寺,故此桥创建年代应在明代以前。

笔者遍查《唐栖志》、《栖水文乘》等方志,未查到有关沈顺德的其他记载。但沈顺德那“重义轻财、舍资积善”的精神,将会薪火相传,激励后人。

建造顺德古桥所用的石材大都是产于塘栖西北面的武康石。

顺德桥

关于武康石,百科辞典记载:是一种属于火山喷出溶岩后的融结凝灰岩,它的质地硬度适中,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石表经风雨侵蚀易氧化成紫褐色。在古代紫色象征着祥瑞,因此人们习惯把这一类石称为“武康紫石”。武康石质地粗犷古朴,纹理清晰,可以采伐成大型的各种建筑材料,同时也能雕琢出复杂的艺术图案。它略具吸水性,湿润的岩体常有藤蔓攀援,苔藓衍生,给人以古朴之美。武康石是一种砂岩,即使加工非常平整,表面仍具涩性,雨中踏于其上也不会滑溜,而且此石硬度适中,与古代采矿技术、生产力水平较相适应。所以是当时建造古桥梁的优秀石材。塘栖存世的古桥梁中,如广济长桥等,几乎都是采用武康石来建造的。

现存的顺德古桥曾经过多次修建,目前除了桥的梁板是20世纪八十年代用水泥浇筑外,桥的排柱,桥墩及基础,桥西侧石栏等都仍保存着清代修缮时的原状。

此桥因河成斜状

崇贤古斜桥

年代:洪武十年重建

地点:南马村桥北独山东

典故:光绪《唐栖志》上有东马斜桥的记载:东马斜桥,在南马村桥北独山东。洪武十年重建。此桥是目前崇贤境内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又最有文化内涵的古石桥。

塘栖镇西南方最大的河流是鸭兰港,亦叫斜桥港。其源头在杭州拱墅区运河三里漾东侧,此河由西往东,又往北,再折而西,蜿蜒流经康桥、崇贤、在沾桥鸭兰村再汇入大运河,其支流则经宏畔、超山、丁河流入丁山湖,直至塘栖。此河长度在二十公里左右。

东西向横跨鸭兰港的东马斜桥位于今天崇贤街道沾桥龙旋村与北庄村交界处。当地村民都称此桥为斜桥。

古斜桥

古斜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1米,宽约2.4米,桥高5.5米。桥两边桥坡各有石级十二档,每档都是由大小两块条石拼成,可谓与当地众多石桥不同。该桥两侧及顶部有石护拦,整座拱桥造型优美,石工考究。保存状况良好。

桥下河道和古桥近年已经过整治,河堤顶上也人工铺有踏脚石板供人行走,只是桥东侧的河堤紧挨着一家工厂的围墙,行人要到古桥,一定要从南北两边沿厂区围墙绕路过来,十分不方便。而桥西边是龙旋村的一个小村落,历史上叫“东马村”,虽近年已建了不少新宅屋,但与古桥环境尚还融洽。

古桥额

“古斜桥”两侧有四条桥联,上面的文字文革期间曾被人用石灰涂抹。经笔者仔细辨识,南侧上联为:“平改为环五水方流围锦带”,“下联:“缚仍乎旧璿源圆折锁金鳌”。而北侧桥联只能读出以下文字。上联只能读出对联下部六个字“桨车咸占利济”,下联也只能读出下部六个字“随渡岂曰迷津”。

斜桥龙门石

桥联

从桥联旁镌刻的“嘉庆二十三年重建”字样,我们可知此桥重建于1818年,距今已历近200年的风雨岁月了。

此古斜桥与河道相跨,呈现出很明显的斜状。其主要原因是河道朝向不正(按:此河呈西南—东北走向),而桥却修造成正东—正西方向,这一现象,应该是古代风水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古斜桥的桥名,即是以桥斜跨于河道之上而得名的。

此桥是目前崇贤境内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又最有文化内涵的古石桥了。

来源:余杭史志   作者:吕伟刚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