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淳安博物馆丨千岛湖的西边有一座“金銮殿”,你竟然不知道!
发布时间:2020-05-09 10:11:15

视频:草根金銮殿——淳安宋京村大夫家庙

“金瓦金銮殿,皇上不坐殿……”,一提金銮殿,20年前红遍大江南北的《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那首经典片尾曲还是会不自觉哼出声来,巍峨气派、戒备森严的金銮殿也有了亲近感。

而在淳安县千岛湖的汾口镇,也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金銮殿”,只不过这个更有草根的意味,它就是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宋京村大夫家庙,民间版“小金銮殿”。

宋京村离淳安县城千岛湖镇约80公里,坐落于崇山峻岭之中,林木葳蕤、溪流清澈。这个有着一千余人的大村庄,由余氏家族始建于宋元祐年间,千年传衍生息,现如今,十之八九的百姓仍为余姓。

2017年村庄被列入淳安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夫家庙就位于宋京村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时任千总的余汝楠出资兴建。因仿照北京金銮殿样式建造,当地人也称为小金銮殿,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小金銮殿虽经多次重修,但从建筑整体布局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营造气势:坐西北朝东南,背山面水,前临坞坑河,河上对称排布五座单孔石拱桥,形似微型的故宫金水桥;建筑群依山就势、次递升高,错落有序。

平面布局上,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遂安萝蔓松林《余氏宗谱》中有一张建筑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原建筑共有三进,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有牌楼式大门、仪门、前堂、望云楼及后寝,望云楼两侧有厢房和钟鼓楼,规模宏大。大门前方,有两排整齐的旗杆墩,曾经的这里也是旗帜林立,彰显着科举功名的荣耀,也为激励后人竖立榜样。建筑风格上,高脊飞檐、层楼叠院、雕刻精美,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由于清末该建筑群进行过大修,也基本脱离了当初小金銮殿的风格,但更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洽之道。

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沧桑,现建筑仅剩前堂和重修的牌楼,但仍可以看出当年的恢宏。小金銮殿现存遗址分布面积约193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牌楼大门为2011年参照原风格重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八字型大门,重檐歇山顶,气度不凡。上额悬挂“大夫家庙”四字竖匾, 下额立 “世科甲弟”的横匾,其背面立“龙章褒显”匾额,彰示余氏的人才辈出。

根据宋京村的村民查阅宗谱统计,该庙下共出过18名进士,南宋省元余梦魁、明代“四世柏台”的余惟宾、余思宽和余仕洪、余乾贞父子等都出自该村。

进入八字门是一内庭,需经两层台基通往前堂。前堂现是一个三合院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正立面格调与其它宗祠明显不同,水磨砖雕门楼高大威严,设有中门和两侧门,均为牌楼式,一大二小三爿门上各自飞檐翘角而又互相呼应,气势恢弘。正门牌楼高达7.5米,屋顶三层挑檐,正上方高悬“恩荣”竖匾,意思是该殿是由皇上亲自下诏,特批兴建的。

下方是题为“萝蔓世家”的横匾,这四个字是余氏宗族的原始统称:原遂安县城(遂安县,旧县名,位于千岛湖景区。1958年11月1日,撤销遂安县建制,将原遂安县与淳安县合并,定名淳安县。1959年因修建新安江水库,有着1339年历史的遂安古县城--狮城沉入水底。)外有个萝蔓塘,是遂安一带余姓的祖世家,余氏有言“天下萝蔓是一家”, 每一支族人外迁,所建祠堂大门上都会挂上“萝蔓世家”的牌匾,以示家族荣耀和人散心不散。

“萝蔓世家”另一层意思是余氏后裔历代都讲求低调做人,默默奉献,行事谨慎,甘为人梯,像萝蔓一样依附亲族繁衍生息。

门额斗框被繁杂的砖雕边饰图案簇拥着,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表露达了主人祈求富贵吉祥的愿望。正门设有高达1米的门槛,暗示着显赫的门第。两侧门重檐翘角,较正门稍低,分别题有“显亲”、“扬名”的题额。前堂面阔七间24 米,进深16 米,其中明间次间的梁柱是抬梁式结构,梢间尽间是穿斗式结构。

建筑群的前方庭院保留很多旗杆墩。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宋京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天造地运动,把大夫家庙门前的院落全部改成了良田,院落拆除,旗杆墩被推倒散落各地。

幸好当时宋京村的一位老干部足智多谋有远见,他把分散各地的旗杆墩集中起来,埋在大夫家庙前的一条大路下当基石。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夫家庙除了基本修复的门楼和正殿,还把之前埋在路下的旗杆墩全都挖出来,重新安放在大夫家庙门前的广场上,再现了当年的气派。 

那么,余汝楠究竟是什么人?在等级森严的明代,他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村子里建一座类似京城的金銮殿呢?

据《公惠余氏宗谱》记载,汝楠字时用,身材魁伟,天生神力,耿直憨厚,仗义助人,深得百姓敬重。余汝楠本是乡间一小商贾,平时走村串户做点小买卖,见识颇广,当时地方上如果出现警情,就率领众乡勇前往防卫,就这样名声渐渐传播开来。

明嘉靖年间,沿海倭寇,城中百姓为避倭乱纷纷外迁,抗倭军队元气大伤。时任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直浙总督的胡宗宪听说余汝楠的名声,向嘉靖皇帝推荐了余汝楠,带兵抗击倭寇。在抗倭战场上,余汝楠凭借自己过人之胆识和灵活之计谋屡次击退来犯倭寇,立下赫赫战功。

嘉靖皇帝对其褒奖有加: “钦授千总卫,赏给帑,记录大功一次”,并封其为“八大王”,应许可满足余汝楠一个要求。离家多年的余汝楠提出:“皇上的金銮殿甚是恢弘,我有生之年能入此殿便是莫大荣幸,但我家乡的百姓却无此福分,所以我想在家乡也造一座‘金銮殿’,让百姓与我一起感受皇恩浩荡。”

皇帝听罢便颁旨下令,特许他在家乡宋京村仿造一座“金銮殿”。为示君臣之分,“金銮殿”宽度高度皆比皇帝的金銮殿小三尺,皇帝还亲题“恩荣”两字,一时间方圆百里的百姓都为之津津乐道。

关于余汝楠的发迹,还有一段有意思的传说。

据本村老人说,当时余汝楠还是个小贩,有一年他到安徽绩溪做买卖,夜晚投宿在一个小客栈,半夜突然听到高亢的哭喊声,原来是一伙土匪在抢劫隔壁的大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向豪爽大方乐于助人的余汝楠以一挡十,打退了土匪,大户平安无事,这户人家不是别人,正是胡宗宪家。

胡宗宪是锦衣卫出身,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在东南沿海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胡宗宪感激之余,就把余汝楠带在身边一道赴京任职,后来余汝楠官至京城千总卫,人称“八大王”。

然而当官并不是余汝楠的终极梦想,他梦寐以求的是一座像金銮殿一样的房子,胡宗宪知道后吓了一跳,盖这样的房子,皇帝知道了是要杀头的。于是胡宗宪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耐心地对余汝楠说,如果你真不想当官,执意回家盖房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能盖得和金銮殿一样,要比金銮殿低三尺、窄三尺、浅三尺,这样也许可以避人耳目蒙混过关。

余汝楠回到老家后,记着胡宗宪的嘱咐,按照 “三低”原则建成了一幢全国仅有的民间金銮殿,然而好景不长,还是被京城发现,一把火烧了。余汝楠去世后,余氏后代集资重修了建筑,但已不是当初的金銮殿了,因纪念作为抗倭英雄的余汝楠,余氏后人把该建筑当成摆放祖先牌位的祠堂来用,于是也有了大夫家庙的来历。

现在的小金銮殿(大夫家庙)是汾口镇宋京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参观点,多次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马舞”(淳安竹马始于南宋,《武林旧事》、《梦梁录》等均有相关记载,走阵、唱、念俱佳,步法独物,阵式多达一百零八阵。)等乡村游文化活动,正以其质朴的情感影响力成为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地、百姓文化精神生活的聚集地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地。

来源:浙江新闻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