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博物馆最新推出的大展
“春天,来西湖品龙井茶——西湖龙井茶文化特展”
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
约您随时随地
“云”观展
此次展览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所属杭州西湖博物馆、西湖街道、景区资产经营公司承办。
西湖山水之间,钟灵毓秀,龙井绿茶就生发于西湖群山中,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被誉为绿茶“皇后”。西湖群山产茶历史悠久,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唐人陆羽《茶经》。宋朝时期的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等均为西湖龙井茶前身;至明代,西湖龙井茶已跻入国内名茶行列;至清代,清乾隆皇帝四次巡幸龙井茶区,亲赐十八棵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名声达到鼎峰,一跃成为“中国绿茶”之首。
本次特展从四大版块全方位展示西湖龙井茶文化:一、西湖与龙井茶:从当名湖遇上名茶、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两方面突出茶文化史迹是西湖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二、西湖与龙井茶的渊源:从西湖龙井茶的发展史、西湖名人与龙井茶、西湖龙井茶的文献、西湖龙井茶的诗歌这四方面阐述西湖龙井茶与西湖景观不可分割的渊源,茶禅文化与西湖文化相交融,与西湖文化共生共存;三、西湖与龙井茶的布局:从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狮、龙、云、虎、梅”、龙井茶的技艺传承三方面进行介绍,展现西湖龙井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西湖与龙井茶村:通过对满觉陇村、九溪村、杨梅岭村、翁家山村、龙井村、双峰村、茅家埠村、梅家坞村、梵村村、灵隐股份(原灵隐村),这十大茶村的详细描述,展示茶文化生态自然之美。
相关展品介绍
唐越窑兽头柄瓷茶匙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西晋越窑青瓷双龙网格花蕊纹双系罐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清青花缠枝花纹船形瓷茶托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清青花无双谱人物瓷茶壶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清乾隆二十七年汪孟鋗撰《龙井见闻录》附《元净外传》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清乾隆粉彩什锦纹九子瓷盘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清吴汝谦武林西湖图通景屏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G20杭州峰会楼外楼雅韵东方茶具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G20杭州峰会国宴瓷器餐具系列之茶具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
展览板块一 "西湖与龙井茶”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之最属杭州。”西湖山水之秀丽,景致之妩媚,内涵之丰富,天下无出其右。西湖山水之间,钟灵毓秀,龙井绿茶就生发于西湖群山中,含英咀华,酿出翠色欲滴,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被誉为绿茶“皇后”。西湖水,龙井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谱写一段传唱千年的佳话。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
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地概况
以西湖为中心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她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的承载要素包括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题名景观“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迹与西湖特色植物。西湖龙井茶所承载的茶禅文化在西湖边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史迹,茶文化史迹和龙井茶园成为是西湖文化景观重要组成。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龙井茶基地(东至南山村,西至灵隐、梅家坞,南至梵村村,北至新玉泉)为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在狮子峰、龙井、灵隐、虎跑、五云山、梅家坞一带,包括龙井村、梅家坞村、翁家山村、满觉陇村、杨梅岭村、双峰村、茅家埠村、梵村村、九溪村和灵隐股份(原灵隐村)。
西湖龙井茶及其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内涵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西湖景观的所在地是中国绿茶的重要蕴育和发展基地。现座落坐落于风篁岭上的“龙井”一带是宋代以降文人雅士与僧人品茶参禅的名胜地点,他们把饮茶的过程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并将品茗活动作为寄情自然山水的一种介质。由此,龙井茶的品茗与西湖景观的观赏行为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精神关联,并逐渐形成地方特有的习俗传统、传衍至今。茶文化也因此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西湖西部群山中的龙井茶园,傍湖依山,周边林木茂密、溪涧常流、环境幽静,风景怡人。沿丘陵坡地修筑的茶园梯田因此成为一种含有文化意味的特色植物景观。
龙井是始筑于三国时期(公元220-2 6 5年)的泉池,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风篁岭与“龙井寺”的重要遗存,位于风篁岭上龙井寺内。龙井寺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现存寺院分两进,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龙井见证了龙井茶伴随佛教传播行为发展的重要历史,佐证了明清之后龙井茶的声誉与影响。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遗存。
承载了茶禅文化重要价值的龙井茶园和分布其间的龙井等茶文化史迹共同构成是西湖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展览版块二
“西湖与龙井茶的渊源”之“西湖名人与龙井茶”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而龙井茶“甘香如兰,幽而不冽”也深得不同阶层人的喜爱,梵宫寺僧、文人墨客、君王将相……历代爱茶之人对龙井茶都赞誉有加,西湖名人与茶之间演绎的故事又为西湖和龙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深山古刹出好茶
中国茶禅文化源远流长。茶性高洁清远,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佛茶联结,茶中有道,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茶从生活日用层面提升到精神享受的高度。僧人们在饮茶中,体悟自己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寻求心境开释,在饮茶中得到精神升华。可以说,在中国,佛教盛行极大地促进了茶的传播, 有“自古好茶出山寺”一说。
杭州的茶从诞生开始就格调非凡,其栽种和饮用与佛教寺庙及寺僧都有着关联。《 茶经》中所说“天竺、灵隐二寺”,不仅是西湖茶的“茶之源”,同时也是西湖佛教文化景观之源。
西湖龙井茶祖——辩才
西湖茶与龙井结缘,源于一位著名高僧——辩才。辩才曾经是上天竺的住持,晚年归老西湖边狮子峰龙井寺,把天竺、灵隐二寺的茶树移植了过来,在狮子峰开辟茶园。因此,这里被后人视为龙井茶的发祥地。
辩才的到来,使得曾经清寂的山寺香火剧增,著名文人都爱去寺院与禅师品茶论禅。
元丰二年(1079)赵抃守杭,早闻辩才之名,往龙井寺专程拜访,并夜宿佛寺。六年后赵扑再度访辩才,两人在龙泓亭上烹茶叙旧,赵抃有《重游龙井》一首:
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
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
赵抃在诗前有序谓:“余元丰已未仲春甲寅以守杭得请归田,出游南山,宿龙井佛寺。今岁甲子六月朔旦复来,六年于兹矣。老僧辩才登龙泓亭烹小龙茶以迓余,因作四句云。”这诗中咏及的“小龙茶”,一说即指当地所产的龙井茶。
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二度来杭知州事,在龙井与辩才亦有过茶缘,辩才在《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师苏翰林》中有“煮茶款道伦,莫爵致龙优”句。两人此次相聚甚欢,恨相见之晚。东坡辞归时,辩才相送,两人边走边谈,辩才竟忘却自己订下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清规,送东坡过了虎溪桥,传为佳话。东坡有诗记其事:“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辩才与这些名士的交游唱和,使得老龙井摆脱养在深山无人识的清寂,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胜。茶禅一味的佳话,也从此多了龙井这一篇章。
西湖山水之间,历史上梵刹遍布,高僧云集。山水为高僧参禅悟道提供了一方净土,高僧与文人士夫的交往,品茗论禅的佳话,也为西湖增添了独特的禅意。比如与白居易互有酬唱的韬光禅师、鸟窠禅师、道标法师,与苏东坡互有酬唱的辩才法师、海月慧辨法师、道潜禅师,还有多才多艺的“禅月大师”贯休等等,他们的诗茶佳话在西湖边传唱不绝,演绎了独特的西湖茶禅文化。
二、文豪风骨自清扬
唐宋时期,“西湖景观”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两位文豪唐代白居易与宋代苏东坡的直接作用下,伴随着与杭州城市发展直接关联的历次西湖大规模疏浚工程与造景活动,融合了五代佛教禅宗和唐宋文学艺术的文化因素,景观格局和要素初具规模。
而两位文豪与西湖茶的渊源也颇为深厚,两人在杭期间,在营造西湖景观的同时,徜徉于湖山之间,品茗参禅,留下众多佳话诗文,为西湖文化留下不少隽永篇章。
只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
在灵隐寺西面的半山腰上,有唐太宗时期韬光禅师所建韬光寺。据传,韬光禅师告别他的师父出游,来到灵隐山巢构坞时,正是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的时候,韬光禅师感觉这正应了师父口中的“遇天可留,逢巢即止”,于是在此建寺修行。
韬光寺林木苍郁、曲径幽邃、流水潺潺。白居易常常悠游于西湖山水间,与韬光禅师相交甚欢,汲泉煮茶,吟诗论道。如同“龙井茶,虎跑水”一样,灵隐茶往往用韬光泉水来冲泡。韬光泉水清澈甘美,矿物质丰富,丝毫不逊于有“天下第三泉”之称的虎跑泉水。用韬光泉水沏泡灵隐茶,也可谓“名水名茶,相得益彰”。
白居易还亲为韬光题其堂曰“法安” 。一日,白居易作诗邀请韬光到城里相聚:“白屋炊香饭,荤羶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来拌食,斋罢一瓯茶。”然韬光不愿离开清净之地,以诗作答:“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到,恐妨莺啭翠楼前。”白居易也不强求,亲自上山访晤,一起汲泉煮茗。现韬光寺观海亭后、吕公岩前的香案下,即为当年烹茗井遗迹,相传就是白居易汲水烹茗处。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
热爱生活的大文豪苏轼与杭州、与西湖颇有渊源。杭州的湖山之美包容了苏轼潇洒的性情和不拘小节的胸襟,西湖的诗情画意与苏轼的豪放才情似乎相见恨晚。
苏轼不仅爱湖山,作为文人士夫的杰出代表,他深谙佛理,对茶也有着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灵隐寺、天竺顶、葛岭上、老龙井寺……西湖周边的群山和庙宇是苏轼经常游访的地方,而寺中高僧也常常用山泉煮佳茗来招待苏轼。辩才与苏东坡品茗相谈的场景流传至今仍生动传神,仿佛历历在目。又有一次,苏轼到葛岭宝严院游访,寺僧以垂云新茶招待他,苏轼以大龙团回赠,并留下一首《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记录这次的茶之交,诗中云: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东坡与高僧在山间古寺品茗论禅、相谈甚欢的画面,为西湖湖山留下众多传世佳话,至今仍被后人传颂。那些流传下来的诗文和故事,氤氲着西湖茶香,为湖山增添无限雅趣与灵性。
展览版块二
“西湖与龙井茶的渊源”之“西湖龙井茶的发展史”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初创于唐宋时期,成型于南宋,复兴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振兴于近现代。西湖龙井茶,源头为唐之前佛门禅境,发端于宋元,发展于明,成熟于清,延续至当代,传承不绝。西湖景观与龙井茶的发展,脉络高度契合,印证了西湖龙井茶与西湖景观不可分割的渊源。茶禅文化与西湖文化相交融,与西湖文化共生共存。
1.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引种天台山茶种
杭州产茶,历史悠久,初见于南北朝,传说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引种而来的。谢灵运幼年时寓居西湖灵隐一带,寄养于灵隐杜明禅师处。
2.唐陆羽《茶经》记载西湖山区产茶
西湖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茶经》。中唐时,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还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定为当时全国名茶之一。唐代西湖产茶基本集中在天竺、灵隐一带,这里成为杭州西湖茶的源头。茶树主要种于寺旁的北高峰、天竺、白云峰一带,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温度适中,雨量充足,加上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使得灵隐、天竺产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而寺僧的精心培育和管理,使得灵隐、天竺产茶一直延续了优秀的品质。也就是在这灵山秀水中、鸟鸣涧幽间,杭州的茶、西湖的水与山间的佛寺一起发展、发扬,传承延续下来。
3.西湖龙井茶前身:宋代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垂云茶
宋代,西湖茶区已经形成,天竺、灵隐二寺依然是西湖的主要产茶区。葛岭一带的寺观也产名茶,曰宝云、垂云。《咸淳临安志》记载:“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被列为“岁贡”,足见当时杭州西湖产茶已堪称茶中佳品。
当时的贡茶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已是条形散茶,保留了芽叶原装,相对于团饼茶也更多地保留了茶之真味。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垂云茶也可以说是西湖龙井茶的前身。
4.元代首次记载“龙井茶”名称
元代统治者不喜繁琐和风雅,宋代的点茶文化在元代受到了冷落,取而代之的是更简单的散茶冲泡法。西湖茶区自宋就有散茶,元代回归自然的茶文化为西湖茶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元代,“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有“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等句,是首次直接将龙井与茶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这首诗留下了关于龙井茶最早的确切资料,堪称赞美龙井茶的奠基之作。
此后,龙井茶声名渐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5.明代位列六大名茶
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惟令采茶芽以进”,使天下饮茶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西湖茶区早已流行的叶茶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明代,西湖龙井茶声名逐渐远播,不仅大量民间的茶文化作品对它极为推崇,而且官方志书如《浙江通志》、《杭州府志》、《钱塘县志》等对西湖龙井茶的生产也都有记载。此时的龙井茶已成为中国名茶之一,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天目并列为当时的六大名茶。
6.清代名列名茶之首
清代仍以散茶占主导地位,客观上为西湖龙井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西湖龙井茶真正成为“中国名茶之首”,与乾隆皇帝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密不可分。
乾隆皇帝视茶如癖,六巡杭州时,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为龙井茶题诗作咏,使龙井茶名声远扬,极大地推动了龙井茶的发展,是西湖龙井茶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
如诗如画的西湖山水吸引了众多高僧名士汇聚于此,流连于山水之间,吟咏歌赋、品茗参禅,山水间荡漾着他们对西湖和名茶的热爱,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西湖茶禅文化。元明时期,西湖龙井茶民间声誉逐渐崛起,清皇家钦定,更是把西湖龙井茶推向了名茶之冠,达到了顶峰。
展览版块二
“西湖与龙井茶的渊源”之“西湖名人与龙井茶”
三、华盖何当猎春风
南宋定都临安,西湖景观随着都城的建设进程和经济文化繁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这一具有代表性价值的中国江南大型山水园林景观在此期形成。此时西湖周边佛教大兴,梵刹琳宫,星罗棋布,寺院种茶、产茶之风日盛。西湖产茶已堪称茶中佳品,并成为贡茶。南宋皇帝亲临龙井烹泉品茗,使得龙井之茶初露锋芒。
銮驾烹酌泉点龙井——宋高宗、宋孝宗
南宋时定都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得到史无前例的开发,经过北宋辩才和众名流的题咏,龙井一带的知名度也大为提高,成为西湖西南地区的一个新旅游景点。不仅文人学士、四方游客接踵而至,而且南宋皇帝也多次临幸。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宋徽宗第九子,靖康二年(1127), 即帝位。绍兴三十二年(1162),退位,让帝位于孝宗。
高宗退居后,兴建离宫,游乐湖山,过起了太上皇的的生活。据记载,他曾经“登南山风篁,夜驻跸龙湫,酌泉于上” 。宋孝宗赵昚(1127- 1194)在乾道二年(1166)春二月戊寅,“幸玉津园,宴射,遂幸龙井” 。
高、孝二帝的先后临幸龙井,一方面说明经过北宋时期辩才大师的退居龙井和众多名流雅土的题咏唱和,龙井一带已经成为西湖南山的一个新的名胜,另一方面, 两位皇帝的光临,又使龙井增色,闻名遐迩。
四顾岭上只为卿——乾隆
清代,在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巡幸、题咏西湖的影响下,西湖及其周围寺庙道观得到了全面的疏浚与修葺,西湖景观达到全盛。同样的,清帝南巡,御驾亲临龙井,对龙井茶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嗜茶如癖。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到杭州,其中前四次都驾临西湖茶区,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为龙井茶题诗作咏,使龙井茶名声远扬,极大地推动了龙井茶的发展,最终使得龙井茶成为茶中之魁。
乾隆前两次分别到的是天竺和云栖茶区。他看到茶农采茶炒茶之不易,写下了“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等诗句,关照了茶农的限辛劳作,并且提出“龙团凤饼自无味”,对前朝穷极精巧却破坏茶之本真的制茶方式进行了批判,赞赏龙井茶的香清味醇。
乾隆在三、四次南巡时来到了龙井茶区,品尝了由龙井泉烹煮的龙井茶,分别留下了《坐龙井上煮茶偶成》和《再游龙井作》两诗。
《坐龙井上煮茶偶成》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再游龙井作》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从诗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龙井茶是倾心赞叹,不仅如此,他还一路造访了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并多次为“龙井八景”题诗,还让宫廷画师将龙井八景画进画册,从而使龙井名胜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再次为世人所瞩目。
乾隆又于1780、1784年两次下江南,这两次南巡未见再有茶诗,但是据嘉庆《杭州府志》记载,有乾隆追忆龙井的诗两首。
《雨前茶》
新芽麦粒吐柔枝,水驿无劳贡骑驰。
记得西湖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
《烹龙井茶》
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
径穿九里松,云起风篁岭。
新茶满山蹊,名泉同汲绠。
芬芳溢齿颊,长忆清虚境。
寒苑夏正长,远人寄佳茗。
窗前置铛炉,松明火不猛。
徐徐蟹眼生,隐见旗枪影。
芳味千里同,但觉心神静。
西崖步晚晖,恍若武林景。
另外,乾隆还作过一首 《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诗,追忆西湖龙井茶:
记得西湖灵隐寺,春山过雨烘晴烟。
新芽细火刚焙好,便汲清泉竹鼎煎。
有这么多诗词作证,可见乾隆对龙井茶着实是钟爱有加。乾隆的喜爱,使得龙井茶身价倍增,直接推高了龙井茶的影响力和地位,一般说龙井茶是在乾隆到访茶区、观茶作歌后,才被列为贡茶的。也是从这时开始,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传说乾隆皇帝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品完茶后,又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庙旁的茶园,并亲自采摘了一些嫩芽,夹在书中,嘱咐随从带回宫中。回到北京后,乾隆皇帝把所采的茶芽拿给皇太后欣赏,得到太后的赞赏。
由于鲜嫩的茶芽在书中夹的时间一长,就脱水干瘪了,形状成了扁平挺秀状,煞是好看。太后特别中意这些清香而压扁了的茶叶,指定要这种样子的茶为贡茶。
龙井茶农们就照样炒制上贡,于是龙井成品茶的样子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扁平挺秀,光滑匀齐,堪称天下一-一绝。而老龙井当年乾隆皇帝采摘过的那18棵茶树,也被后人奉为了“御茶”。
如今,这18棵“御茶”仍然生长在胡公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