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文物及摩崖碑碣展”通过“湖山之境”、“佛意染心”、“风雅生活”、“石载丹青”四个版块,以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文物、西湖周边碑碣实物及拓片、摩崖造像临摹精品等为载体,多方面展示西湖山水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本次展览推出的70余件(套)展品,让观者在领略西湖不可胜数的人文财富的同时,更可浸润生活,赏阅湖山文化的特有魅力。
(一)湖山之境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钟灵毓秀,犹如中国文人寻求天人共洽的桃花源,不仅滋养中国绘画史上的诗情画意,更成就湖山揽胜的千古佳话。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心驰神往。
文人逸士,更是“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心追手摹,留下丰厚的旷世佳作,成为安放身心、寄托情性的方寸世界,而其中所呈现出湖山间或闲适栖居或优游雅集或访友追忆的无限意蕴,正是人与西湖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自然观照。
精品赏析
明蓝瑛山水高奇徵行书茅玉媛花卉扇页
款识:1.蓝瑛为佺翁先生画。
钤印:田叔氏(朱)
为蓝瑛、高奇徵和茅玉媛三人合作作品,右边为蓝瑛绘山水,中间是高奇徵行书秋日泛舟湖上诗一首,左边为茅玉媛画花卉。三人中名气最大者为蓝瑛,蓝瑛在洒金扇面上作画,能够将笔墨运用自如,他采取传统的高远、中远、平远并用的构图法,山峦耸立,远峰直入云天,中景为山石坡角,丛树平林,山川云霭间隐现楼台殿阁;近景为坡陀沙渚,起伏变化无穷。在笔法上,所绘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极少渲染,丛树平林多用横点,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自出新意,变化无穷,让人感受到秀润淡雅、萧散清逸的大自然意态。
清甲戌年孙桐西湖图绢本轴
款识:甲戌夏日,写于倚南草堂,啸谷。
钤印:孙桐(朱)
跋文:甲戌夏,余自东海帆归,啸谷挈朋侪觞叙苏堤,望南北两峰白云如絮,横界半山,树色湖光,阴晴掩映,即景为图。余因索归,持赠大雅清赏,更可为湖山增一佳话也。竹庵题。钤印:楷(朱)
孙桐,字华阶,号啸谷,安徽萧县人。幼习骑射为武学生。善书,尤工画,有名于咸丰时。《清朝书画家笔录》。
“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山、北山相对,峰巅各有古塔遥相对峙,而成插云之势。清《西湖志》说:“南、北高峰相去十余里,中间层峦叠嶂,蜿蜒盘结,列峙争雄,而两峰独以高名,为会城之巨镇。山势既峻,能兴云雨,故其上多奇云。峰塔高出云表,时露双尖,望之如‘插’,宋人称‘二峰插云’,为十景之一。春秋佳日,凭栏四望,俨如天门双阙,拔地撑霄,祥云缭绕,随风卷舒。”。
清吴汝谦武林明圣湖全图通景屏
款识:武林明圣湖全图,蓉叔吴汝谦绘。钱唐吴汝谦写。西湖方广三十里,南西北三面环山而会,城适障东面之缺。水自武林山溪涧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汇而成湖,引水入城分上下两塘之河。仁钱海宁三县之民,仰溉田亩,盐漕商贾诸艘赖以转运。经国者兴水利焉。中亘旧堤四曰:白沙、苏公、赵公、杨公。新堤一曰:金沙。跨苏公堤为外六桥,跨杨公堤为里六桥,跨金沙堤为玉带桥。跨白沙堤为断桥,为锦带桥。孤山以东为外湖,苏堤以内为里湖,孤山以北为后湖。其间名人之庐,仙焚之宫与夫忠臣义士及功德之在民者,祠宇相望。他如亭台错峙,楼馆衔接,金碧璀璨,倒影如画,蓬莱瀛洲近在人世也。其景有十,曰: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双峰插云、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南屏晚钟、三潭月、雷峰夕照、断桥残雪。而西湖名胜星罗棋布如在几席间矣。
吴汝谦:字容叔,清末杭州人,善山水,喜用金粉在磁青纸上作画,作品取材多为地方名胜,名盛一时。
武林东南都会,人文秀出,山水清丽。“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之美,胜在湖山,更胜在活泼生命的姿态万千。南朝宗炳言“山水以形媚道”,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寄情所在,更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道行所旨。旖旎的湖光山色激发了中国古代文人无限的创作灵感。
“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文物及摩崖碑碣展”以物传情,以情传意,通过西湖文物、西湖碑刻及摩崖精品,辅以雕塑、绘画及装置艺术,以山水情、家国情、宗教情、忠孝情、唯美的爱情贯穿主题,营造“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情意满人间”的艺术氛围。
佛意染心
“万色无如叠翠何,何僧镌像屹嵯峨。”漫步西湖,偶闻梵钟,不意间会迎壁见佛,误撞寺宇。自两晋以来,西湖山水胜境间,弘法者或建寺驻留,或刻岩造像,使西子湖畔点染多少佛心向往。
其中久负盛名的烟霞洞观音造像延续了唐宋艺术特色,线条柔润委曲,表情深沉慈悲,体现了生命善化的艺术活力,散发着大千世界的菩提心肠。
千百年来,西湖边丛林密布,香火不绝,遗留下来的众多佛教文化史迹,成为西湖景观的重要人文财富。
精品赏析
元大普宁寺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一级文物
为黄麻纸印本,经折装,磁青纸封面,泥金题签,题作卷笫四百三十四。本卷千字文编号“水”,每版折为五页,每折页六行十七字,折页版心处有刻工“王淼、汪吉、何之、应廷坚、懋德、系、沅、凌”,卷末有音释。查《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及《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考版式行款,知其为元普宁藏本。且据《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P.335-337记载,王淼、汪吉、何之、应廷坚四人皆为《普宁藏》刻工。《普宁藏》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元二十七年完成。全一千四百三十部。大德十年又收入弘法寺本藏经内(即《赵城藏》版入燕京后的元代补雕本)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经约九十七部。该藏基本上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
《普宁藏》全称《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因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而得名。开雕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讫至元二十七年(1290)工竣,为元代佛藏第一刻。至元末版毁,据明初本徐一夔《始丰稿》记载:“镂版于杭之南山大普宁寺。未及广布而数遭小劫,版与寺具毁。”故所存之本皆元刊元印本。考普宁藏刊刻历时十四年,前后经历四位主持,依次为道安、如一、如志、如贤。
1924年林纾雷峰塔图雷峰塔经卷
白纸,钤印:琴南(朱) 畏庐(朱)。款识:雷峯为南屏山之支脉,穹窿回映,旧名中峯,亦曰回峯。郡人雷就居之,故又名雷峰。吴越钱忠懿王妃建塔于此,偁黄妃墖,又偁王妃。堪舆家言建五级,向有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后毁于火,巍然独存,砖瓦皆赤色,籘木纠引,栖鸦无数。日光西照,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建于宋太祖开宝八年乙亥八月,圮于甲子八月二十七日,九百五十年矣。闽县林纾记。(陀罗尼经文略)
此卷前有林纾绘雷峰塔图并题跋,述雷峰塔得名、吴越王刻经藏经及雷峰塔倾屺之事。1924年9月25日,西湖边屹立千年的雷峰塔突然坍塌!听得声响,当时正住杭州的俞平伯急急坐船来到对岸,记录下当时的场面:“游人杂沓,填溢于废基之上,负砖归者甚多”。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提到原因,“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
雷峰塔砖有两种,一种实心,一种则内含空心圆孔,藏有经卷。藏经砖内的经卷上记录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
据记载,雷峰塔砖内藏有经卷八万四千卷,“经文全然可诵,有详细的题署可考”。一时间,砖和经一时成为收藏界和古董商人追逐的目标。从975年到1924年,千年风霜雨雪,又经战火焚毁,残经多、全经少。塔圯之后,出土时大多经首已霉烂零落。流传至今者,更是屈指可数,据说解放前上海南京路的一处橱窗中,出售一张完整的塔经,标价2000银元,比之当时的国人收入水平,实为天价。也正因为此,民国间曾有多家书贾仿制,此图后附民国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就是当时仿制品。
作者简介:林纾(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举人。工诗及古文,擅山水,又能花鸟。译有《巴黎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晚年定居北京,著述繁富。为海派名家之一。
西湖烟霞洞造像(复制)
西湖烟霞洞,坐落于南高峰和翁家山之间的烟霞岭上,是西湖周围最古老的洞壑之一。因山间常烟岚弥漫,霞气奇幻,故名。洞口处的两尊雕于北宋时期的观音像最为精美,造型生动,体态柔美,容相娴静,浓缩了宋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
此次展出的西湖烟霞洞造像1:1复制品,客观表现了造像的时代特征。其中的白衣观音菩萨造像,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这一题材作品,其腰部的紧收与扭动,保留了唐代遗风的S形曲线样式;发冠曲线变化丰富、面部饱满、眉部变化柔和;整体线条流畅、手腕和手部线条富于弹性。复制品尽最大可能还原造像完整时的艺术面貌,使观者感受五代至宋石刻艺术之美。
“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文物及摩崖碑碣展”第三版块“风雅生活”,通过展示古人的生活用器,感受南宋以来杭州文化的深厚积淀,体会江南文化的特有韵致。
风雅生活
西湖之美,美不胜收,美不胜物。
文人雅士不再满足于湖山真水之间的流连忘返,对西湖的爱、对西湖的痴,恨不能把西湖的寸寸光阴、时时风流搬到家中、耳闻目睹。聪明的商人敏锐发现这种把玩西湖的雅趣,于是,文人的雅求、匠人的艺心,转化为“中国智造”,小到玉牌、大到屏风,西湖的波亭岸柳、雨雪船桥,被精妙绝伦地移写到瓷木铜铁之上。
诗情画意,画意诗情;匠艺之高、游艺之切;目举青峰,茶饮风荷,平添几许高雅情趣,盎然了生活中的西湖情调。这些器物做工精细,画风高古,可谓传世之宝。
从古人的生活用器上,我们能感受南宋以来杭州文化的深厚积淀,体会江南文化的特有韵致。
文物精品赏析
清刻灰西湖全景图十二扇漆器屏风
清刻灰西湖全景图十二扇漆器屏风,共十二扇,互相衔接连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屏风间可以用插销联接,通体髹黑漆为地,屏风最外层是一圈由八宝纹组成的边框,衬托着主体的西湖山水人物风光图案,场面十分宏大,人物细节刻画入微,布局清晰合理,色彩明快艳丽。屏风背面为素面。根据器身相关文字,此屏风为清南澳镇标中军左营左都督王朝俊携南澳镇28名武官为当时督制全闽水军的周老先生所制作的庆寿之用,陈天达作贺寿词。
16至17世纪,中西方贸易频繁,刻灰屏风是重要的贸易品之一,因为途径印度尼西亚万丹,故而被称为「万丹漆」。刻灰屏风在国内的存量甚少,主要集中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屏风,古称「邸」、「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清代以前,它是帝王将相的专用陈设,多置于正殿(室)主座之后,既彰显出室内布置的富丽精雅,又衬托出主人地位的威仪与尊贵。本件屏风高大华丽,就是一件集艺术性与历史感于一身的案例。
屏风采用刻灰技法制就,又名「款彩」或「雕填」,是漆器工艺技法的一种,明代已有之。
明代著名漆工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说它「有漆色者,有油色者」,这就是说这种彩款,即可用漆调色制作,也可用桐油调色制作。明代另一漆工杨明为该书作注,把款彩的技法说的很形象:「阴刻文图,如打本之印版,而陷其色」。
我们从这件屏风可看出,它的具体做法是先以木雕成型,用漆灰在表面涂到一定厚度,再满铺一层漆,之后绘图,并雕出阴纹图像,继而用类似赋彩的方法,在凹入的纹理中填饰彩漆,使建筑、山水、花木、人物逐一清晰的呈现出来,其物象清晰明快,赋色艳丽华贵。明清时期,此种工艺也应用于盘、盒之类器物,但其艺术效果终不及屏风。究其原因,就是款彩工艺只有在大的平面上才能充分体现它的艺术魅力,而多扇相连、折曲有度的屏风恰恰为这种精彩繁复的工艺提供了挥洒自如的展示平台。而这件藏品,且历经三百余年品相完好,实属难能可贵。
刻灰奢华的风格与法国上层崇尚高贵华丽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法国工匠将屏风上的漆层剥下,贴嵌在新制的家俱上。刻灰漆使得西方人对于东方古国有了初步的了解,屏风上的家俱等器物,也影响了西方的工艺品,在文化和艺术交流方面的贡献,不言而喻。
1983年金梅生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宣传画
1957年金梅生作十八相送宣传画
自古以来,西湖与“情”字总有着不解之缘。西湖山水,自然赋形,它的发展史,犹如一部传奇,也犹如一部浪漫的爱情史诗,流传千年。中国四大爱情故事,其中有两个就诞生在西湖边。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湖成全了这些美好的爱情,这些爱情传说也成就了西湖。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赋予了西湖多情与浪漫,也赋予了杭州这座城市细腻婉转的独特气质。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旖旎的山水、浪漫的人文、美丽的传说,都让杭州有了“爱情圣地”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称号。
清西湖十景彩色集锦墨附雕福寿图红木盒
原配黑漆红木盒,包装精美,漆面平整,盒面中央书“寿”,四周饰四只蝙蝠,象征福寿之意。
西湖十景彩色墨十锭一组,形式别致,有葫芦形、倭角长方形、圭形等,颜色有红、黄、绿等。正面刻西湖十景,模板细致,刻画精美,分别为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缺南屏晚钟,双峰插云彩墨为两块。
右上角题识,墨上景点的表现,摹刻山川胜景,风景各异,一丝不苟,采用阳线与浅浮雕结合的形式。背面配相应乾隆御题诗咏西湖十景七言律诗并金水书写,其中几块有剥落。分别为“御题双峰插云:回峙双峯天四垂,丰隆巧与絮衣披;一时却想穷民伙,可乏无衣露肘时。”;“御题花港观鱼:渠成水到自为港,名以实传因号花;却异如棠观鱼者,随时玩景助年华。”;“御题平湖秋月:小驻游轩绿繖油,倚栏万顷俯波柔。底论秋月与春月,宋代蟾光流不流。”;“御题断桥残雪。三十三年一瞥余,圣湖佳致故如如。新诗五曡吟残雪,不拟捜题更命舆。”;“御制苏堤春晓,庚子。千古长堤秪姓苏,牧民絜矩意殷吾,春风十五重经面,摘句能无愧此湖。”;“御题三潭印月:到许舟而弗许轮,无尘处憩少闲身。祗于民隐廑宵旰,那向禅宗悟果因。”;“御题曲院风荷:宋时麴院此时风,荷岂分疏等灿红。不识吴民寻乐者,可知今昔乐无同。”;“御题雷峰夕照:净慈雁塔由来古,十景乾淳已有名。想象未经郁悠际,玲珑旭影照纵横。”;“御题柳浪闻莺:南渡宋家忘北金,相于丝管乐春深。新莺一啭非无意,河北由来有故林。制作精致,极具观赏性。”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早期主要功用是实用。但在制墨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有经济实力时,自然开始注意增加其观赏性。“西湖十景彩色集锦墨”便是这方面的特殊代表。在彩墨制作加入天然贵重物质,其成色为天然矿物调配所得,故而从分量上比松烟墨要重很多。它不但是书画家研磨使用,更具有欣赏价值,在生产数量上彩墨又少于黑墨,更为珍贵稀有。
西湖山水间遗存的各朝摩崖碑碣,点化山水,是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展现方式,构成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文物及摩崖碑碣展”
第四版块“石载丹青”
西湖,不仅擅山水之美,更具人文之趣。
古人把行走湖山间的感悟和情怀,镌刻于崖洞之壁、碑石之间,赋予冰冷的石头以情感和温度,穿越时空,流传千古。西湖山水间遗存的各朝摩崖碑碣,点化山水,是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展现方式,构成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炉,是笔墨丹青的硬朗舒展,充盈着古代文人对湖山胜景的赞叹、家国情怀的寄托、天地宇宙的思索,串成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西湖摩崖:
西湖周围的山崖、洞壑中掩映着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内容丰富,题刻精美,它们是一部写在自然山水上的史诗,使湖山顿生灵气,为俯仰山水之间的后来者增添无限意趣。作为文化遗存中重要的实物,西湖摩崖也是西湖文化最直观的表现,是研究和传承西湖历史极为重要的依据。
西湖名碑:
西湖山水间的碑碣,承载着历代文人雅士对西湖的吟咏赞美、记录着西湖千年的沧桑变化。其内容广泛,涉及御书、绘画、法帖、史实、科技、儒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这些片段的历史、情感等串起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是西湖发展沿革的一个缩影。
西湖三杰: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飞、于谦、张苍水,被誉为“西湖三杰”。这些铮铮铁骨为西湖山水注入了阳刚之美,留下忠孝节义的浩然正气,让后人肃然起敬。岳飞“文武全器”,能诗善词,其手书诗碑及历代名人凭吊之碑,令旖旎的西子湖平添了深沉与悲壮。
南宋碑碣:
南宋时期的西湖随都城临安一起达到了营建与审美的顶峰。时移世易,岁月更迭,南宋文化完整的地面遗存实不多矣,而这些残存的碑碣,就像吉光片羽,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碎片。即使断片残碑、漫漶流衍,仍可以让今人一窥历史风貌、宋人风情,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精品赏析】
梅石碑拓片
西湖边不远处圣观路有个梅石园,相传这里在南宋时是德寿宫的后花园。宋高宗(赵构)禅位之后,从皇宫移居到德寿宫颐养天年。他偏爱湖山泉石、亭台楼榭,其中有块玲珑的芙蓉石是宫中有名的一景。
当年,石头旁还种植了一株古老的苔梅,梅石相映成趣。到了明代,德寿宫早已经荡然无存,而这块芙蓉石却还兀自站立着,引来不少才子为它赋诗作画。其中,明代钱塘派画家蓝瑛画得最为传神,后刻上石碑,立于石头旁,再配上清初孙杕画的苔梅,成了名副其实的“梅石双清”碑。乾隆十六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南巡,发现了扑地断残的梅石碑和仍然矗立于杂草丛中的奇石,抚摸良久不愿离去,乾隆以为梅石碑上的梅花和怪石是蓝瑛所画,题诗一首,以寄感慨,随后派人运到北京。乾隆十七年,怪石运到,被安放在了圆明园的长春园的茜院内,被赐名“青莲朵”,由乾隆亲笔题于石上,成为茜院八景之一。
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发现梅石碑上的梅花不是蓝瑛所画,于是又题诗一首,并作文以纠正先前的错误,同时叫人重新复制了一块梅石碑,并把他所作的诗文镌刻于所复制的碑上,从北京送回到杭州,以存旧迹。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又命人重新摹刻梅石碑一块,放在圆明园茜院门左的碑亭中,与“青莲朵”相依而立。
杭州的梅石碑1966年损毁;圆明园梅石碑在历次的劫难中未遭毁坏,上世纪20年代被运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重新立起来。本张拓片即为老杭州丁云川在上世纪90年代请人拓下北京梅石碑,后捐赠给西湖博物馆。
清西泠红梅碑拓片
由俞樾、徐花农、彭玉麟、马驷良等名家题跋的俞楼红梅碑,被杭州人称为“西泠红梅碑”。从拓片上看,“西泠红梅碑”上梅树疏密相间,摇曳有声,画面占据了大半块石碑。碑的右侧,刻有一些文字,“七十二峰樵人雪琴并识”字样,并刻有“彭玉麟印”的方块印章。据史料记载,彭玉麟曾在西湖边营造别墅,使小瀛洲初具风貌。
该幅拓片原碑为杭州曲园俞楼之旁的太湖石碑刻,由彭玉麟书画的《铁血寒梅图》,并有俞樾、徐花农等人的题跋。题识:孤山风景以处士梅花胜,而得春迟,岭上从无先开者。光绪戊寅秋末,曲园主人筑俞楼于定西路,十月朔,楼下红梅一枝大放。吾知姑射仙子喜才人,卜邻于斯,故使疏影暗香早通消息,以纫主人姑苏寄庐之春在堂也。予巡江公余,适来湖上,见而异之,因涤囊中秃管,染翰写照,以志巢居阁下三百本中未有之奇,而俞楼独得也。赏鉴家其以退省散人为好事焉否?南岳七十二峰樵人雪琴并识。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俞樾一生,勤于治学,对群经、诸子、训诂以及小说、笔记,皆有撰述,成就卓著。在一生讲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两浙知名人士,承闻训迪,蔚为通才者,不可胜数。
千百年来,西湖山水一直是人们获得充分审美体验和精神栖息的圣地。本次展览以物传情,以情传意,通过西湖文物、西湖碑刻及摩崖精品,辅以雕塑、绘画及装置艺术,以山水情、家国情、宗教情、忠孝情、唯美的爱情贯穿主题,营造“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情意满人间”的艺术氛围。
“我心相印湖山间——西湖文物及摩崖碑碣展”通过“湖山之境”、“佛意染心”、“风雅生活”、“石载丹青”四个版块,以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文物、西湖周边碑碣实物及拓片、摩崖造像临摹精品等为载体,多方面展示西湖山水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本次展览让观者在领略西湖不可胜数的人文财富的同时,更可浸润生活,赏阅湖山文化的特有魅力。
第一部分“湖山之境”:通过展示历代文人逸士留下的旷世佳作,呈现出湖山间或闲适栖居或优游雅集或访友追忆的无限意蕴,正是人与西湖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自然观照。
第二部分“佛意染心”:千百年来,西湖边丛林密布,香火不绝,遗留下来的众多佛教文化史迹,成为西湖景观的重要人文财富。展品中按1:1比例复制的烟霞洞观音造像,尽最大可能还原造像完整时的艺术面貌,使观者感受五代至宋石刻艺术之美。
第三部分“风雅生活”:通过展示古人的生活用器,感受南宋以来杭州文化的深厚积淀,体会江南文化的特有韵致。其中清刻灰西湖全景图十二扇漆器屏风共十二扇,可互相联接成一幅完整的西湖全景图。此屏制作精良,规模宏大、构思精巧,人物清晰明快、赋色艳丽华贵,为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
第四部分“石载丹青”:西湖山水间遗存的各朝摩崖碑碣,点化山水,是中国文人特有的艺术展现方式,构成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国拓杭州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拓片、清西泠红梅碑拓片、梅石碑拓片等展品再现了古代文人行走湖山间的感悟和情怀。其中清刻灰西湖全景图十二扇漆器屏风、金梅生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宣传画都是首次展出。本次展览突破以物为主的传统展陈方式,通过丰富多变的场景营造,展现西湖之美,烘托西湖之情。
杭州西湖是自古至今中国文化阶层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是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维罗纳老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而两处世界遗产地所孕育的动人爱情故事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成为千古佳话。兴史化民,兴艺化心。慎终追远,鼎世推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新时代,不忘传承,继往开来,弘扬西湖文化,担当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