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杭州日报西湖副刊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南高峰下血园陵》的文章,文章对血园陵埋葬了什么人做了猜测。
而这一年又恰逢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这篇报道激起了诸多的好奇——
这座位于南高峰游步道边肃穆而荒凉的墓园遗址到底有何来历——为谁而建?建于何时?何人所建……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好奇,跟随星级讲解员的脚步,沿着蜿蜒的林间小路,带领大家上山去实地看看,为大家揭开血园陵的神秘面纱。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西湖边大小名人墓葬数不胜数,从抗金名将岳飞墓到鉴湖女侠秋瑾墓,无不见证了杭州历史的变迁。
而进入民国以后,从1912年辛亥革命开始至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这段历史见证可以说是空白,而南高峰血园陵的开放正好填补了这段空白。
血陵园和南天竺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西溪路的抗日战争烈士陵园一起,见证民国时期的杭州历史。
血园陵位于西湖的西南面,南高峰半山腰,步行大约15分钟。
其实血园陵只是民间的俗称,它真正的名字应该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北伐阵亡将士墓园遗址。
为全面保护历史遗存,花港管理处于2012年10月启动遗址保护工程,历时2月余完工。2013年1月,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这块石碑对陵园当年的建造和重修过程都有详细的介绍
如今的墓园形制,根据山地高差形成四层平台,逐层升高。
整个墓园南北长约120米,东西长约16-21米,占地两千多平方米。遗迹种类丰富。
第一层
是昔日的大门和铁皮亭遗址。在大门两侧,可以清晰地看到陵园的排水沟系统。
墓园充分利用谷地与高地的自然地势,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疏导山间流水,较好地避免了雨水顺山体冲刷墓园建筑导致的损坏,可见当时建筑墓园时有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大门早已不在,从大门两侧剩下的立柱遗存可以判断,大门的高在5、6米左右。
▲大门遗址
如今的铁皮亭也只剩下亭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到,这是一座圆形亭,可供来往的旅人和马匹做短暂的休息。
▲铁皮亭遗址
第二层
原为钢筋砼西式牌坊,共四柱,两边各有两根柱子,顶端有根横梁,上面写着‘铁血丹心’四个大字。
现在只剩约五六米长,半米高的横梁水泥部件和精美的雕花石柱遗存。
▲牌坊遗址
铁血丹心,说的正是血园陵里埋葬的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200多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将士们,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
这里既有共产党人,又有国民党人。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留给杭州的历史见证。
拾级而上,是一排青白色的花瓶栏杆。
▲这是民国时期很典型的园林装饰,发掘时还有部分残留,文物工作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
第三层
“血园陵”的重中之重,灵骨塔遗址。
▲灵骨塔遗址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花港管理处组织专业人员和民间人士、专家学者等,对血园陵的身世之谜进行考古勘察。3年之后,谜底终于揭晓。
南高峰血园陵被证实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北伐阵亡将士墓园遗址,1927年四月至十月间由原二十一师师长严重亲自主持修建。
2012年对血园陵进行考古挖掘时,揭开灵骨塔的一角,可以看到骨灰罐。英烈的骨灰长眠于此,为了不打扰先人,立即将其复原。
现在的将士墓,就是在原灵骨塔遗址上建成。考古挖掘中发现的灵骨塔台基部分,7.7米左右见方,现在已经修入将士墓里。
第四层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第四层原为一幢二层三开间的小洋房遗址。
▲洋房遗址
虽然昔日的小洋房已经无法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从仅存的石墩遗存上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精美的雕花图案,可以想象严重师长在督建这座墓园中花费的心血和财力。
在墓园修建的过程中,严重就住在山下的法相寺,当时寺庙里最好的住食费是每月12元,而严师长的住食费是每月5元,他的廉洁奉公,洁身自好风范,怎能不令人敬佩。
▲这里是观察第四层遗址的最佳观看点。
从上往下俯瞰,如今只能看到残存的台基和四周的柱础,还有两边的排水沟。在最后方是一个半圆形的小水池,池壁残缺发黄,早已弃用,这是守陵人生活取水的地方。
在考证过程中,找到了当年守陵人的后人——陈国光老先生。据陈老先生回忆说:
洋房一楼是大厅,里面有很精致的家具,有精美的书籍和画册,还有钢琴,二楼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半身像。
可惜,陈老记忆中那气势恢宏的一切,如今已不复存在。
当我们问起是否知道那块写着“血园陵”三个字的石块时,陈老笑笑说,那是为了让后人记住先烈,他便找了个石墩,刻上去的。
“血园陵”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今日的墓园遗址参观到此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血园陵的来龙去脉,意识到它所具有的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
希望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能为世人所知,被众人敬仰,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