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栏目,讲述富春大地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风土人情、逸闻轶事…以文旅融合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交流。希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让我们留住更多记忆,更深入了解富阳!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第6篇:渔山曙星刘氏家庙
“三面青山一带襟,铁桶装下万斛(hú)金”,这是一句流传于渔山百姓的民谣。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渔山的体型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开发潜力,尤其是与萧山毗邻的曙星村来说,不仅地形相符,青山绿水环绕,而且村里人大部分姓金,真可谓遍地是金,更加合适。
墅溪村位于富春江下游,面朝江水,背靠青山,是黄公望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的起笔处,被誉为“卷首第一村”。刘氏家庙位于富阳市渔山乡墅溪村曙星自然村,始建于清代,重修于2006年,现已被列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家庙由门厅、戏台、正厅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6.70平方米。大门朝南,门上高悬匾额,题“刘氏家庙”四个鎏金大字,门前设有两只石狮子,还立有两块水泥碑石。
正门一般大门紧闭,非遇重要人物、重大事项不开,平常都由朝西的旁门进出。大门旁的那副“源流汉室尊高祖敬光武仰仗昭烈 泽披天下重社稷恤万民珍爱宗亲”的对联,豪气万丈,隐约诉说着,此庙非他庙,这里自有乾坤。
北面是正厅,为三开间,中间大门上方挂有“七业堂”匾额,明间设有刘邦、刘秀、刘备及曙星金氏一世刘葱公四位先祖画像,还备有四方香炉和烛台支架,供金(刘)氏族人祭拜先祖之用。明间后金柱间梁枋上挂有“翰林”木匾一块,为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题刻。
整个家庙的布局呈回字形,比较考究。白墙圈黑框,土瓦显古色,朱红大门面,朱红柱子窗格,还雕刻着精美的牛腿画梁,神圣而又高贵。
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奇怪:明明是金氏一族,怎么会有一个刘氏家庙?还有门前那副对联的背后,还有些蹊跷。对!这里还有故事,那就是“活金死刘”。
渔山乡“活金死刘”的故事
所谓“活金死刘”,就是在曙星村的金氏人家,活着姓金,死后则姓刘。人人如此,无一例外,这是先人传下来的风俗族规,源远流长。
据《富春刘氏宗谱》记载,曙星金氏原本姓刘,为帝尧次子监明公之后。传九十七世至良公徙居沛丰,此为一世始祖,三世祖刘邦得天下为汉高祖。后王莽篡位,十二世秀复国为光武帝。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后蜀亡,二十世祖训为避司马氏追杀而改姓,将刘姓去立刀旁为金姓。
传至二十八世范公,其有三子,均居高位:长子任吏部尚书;次子任兵部左侍郎;三子任刑部郎中。其二公子的次子任四川节度使,南宋时护驾南迁,之后便安身杭州。
到三十九世海公,因“刘瑾伏诛”之事而起祸端,据说刘瑾发迹前曾为刘氏家内仆,他所犯又是谋反朝廷之大罪,必诛连九族,海公恐受其累,怕遭朝廷诛杀,让三子分散逃亡,择地隐居。长子茂与次子葱带着家眷自择方向,自觅前程,海公则带着幼子茏(lóng)远奔台州临海。
临别前,海公再三交待刘茂、刘葱二人:活着由刘姓改成金姓隐居,但至死不应忘记,自己是汉皇苗裔,昭烈后人,死后恢复刘姓……后长子茂公隐于萧山六都,次子葱公隐于富春墅溪,葱公即为富春金氏本宗一世祖。
曙星刘氏家庙还被称为“七业堂”。七业,泛指各种手艺行业,提倡金氏后人学好文化礼义,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各行各业。这“七业堂”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官场险恶,吉凶未卜,还是靠手艺吃饭、经商赚钱更踏实。
上世纪70—80年代,曙星金氏靠山吃山,除了耕田种地,开石宕、采青石才是主业。村里每家人都上山采石,做工人、当老板,赚得盆满钵满。村中原来破烂的泥屋土房,现在也被漂亮的小洋楼取代。
这些刘氏后裔的金姓族人,不仅有精明的生意头脑,而且极力推崇子弟读书求学,好文好学的家风从未间断。村里人均以高升学业为荣,村中无论谁家儿女考上中专、大学,族人均争相上门庆贺,以此激励自家子弟勤学苦读,奋力向上。
金维杉便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曙星村首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像金维杉这样靠读书走出山门的曙星人有很多,当工程师、技术员、医生、教师等行业,“七业堂”名不虚传。
金氏的祖先虽称雄称皇、高官重臣,然终究逃不掉后世改姓埋名、四散逃亡、隐居山野的命运,所以家规家风才会偏向于崇文礼、重商贾之道。
崇诗书、重礼义是金姓族人挂在刘氏家庙里的先祖遗风;耕读为本、商贾为事,文翰相承、法守相念,乃是记在宗谱里的先祖遗训。一千多年过去了,代代相传的这条遗风遗训也就成了曙星金氏的家规家风。
刘氏家庙既是曙星金氏祭祀先祖缅怀先人的场所,也是刘氏宗族文化承前启后的交点,更是他们寄托心灵、开启心智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