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栏目,讲述富春大地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风土人情、逸闻轶事…以文旅融合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交流。希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让我们留住更多记忆,更深入了解富阳!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第5篇:漫话旧时老凉亭
在田间、山脚、村庄之间的小路上常常能看到凉亭,它们曾经是乡野村夫、贩夫走卒歇脚之处。世事变迁,很多凉亭失去了当初的功能,慢慢地被岁月遗忘,然而每一座凉亭都曾帮人遮挡风雨,每一座凉亭里都能翻出一串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乐叔一起领略富阳旧时老凉亭的风采吧。
遗落在记忆深处的老凉亭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由此可见,亭子是供人歇脚休息的。我们常见的亭子,历来就有“有顶无墙”的特证。说白了,亭是一种只有屋顶没有墙的建筑。但富阳(特别是场口路上)的亭子,与其他亭子不同,这种亭子本地人称之为“过路凉亭”,它四面起墙,形如小屋,东西边各开通道门,硬山顶,白墙黑瓦,朴素简静。
它没有园林中景观亭那样的奢华多姿,也没有其他亭轩那样的风雅浪漫。它是为落魄的过往行人和田头劳作的村夫歇脚、避雨、挡风和遮日头的。行路人会在亭中卸下肩上的包裹或担子,点上一筒烟,坐着与东来西往的歇脚客聊一段“海阔天空”,然后继续行路,各奔东西。近村的田农们会在农忙的间隙在亭中避风雨,吃饭包(点心),聊一段春种秋收的农事。就如此,年份长了,人们还会在亭子中留下各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印记,如:农事安排、生产数据的记载、各个时期的政治语录、口号,更有过路人会用木炭或石灰在墙上任意地留下各种诗篇和寄语,感叹人生,抒发情绪,亭子年复一年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艰辛。
这些亭子大都建在村与村相连的田边古道上。由于现代道路的改建,鹅卵石铺成的弯曲古道和破旧的老凉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孤零零地守望着长满青草的小道和周边的田野。昔往的人们,常常会以私人的名义做一些公益的善事。“修桥补路建亭子”就是做善事的一方面,它体现了老辈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传统思想美德。
高速公路、高铁、动车……交通速度越来越快,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压力加剧,人们好像歇不下来了?回头想想,人生旅途中,也需要有“亭子”、有“驿站”的。这样,不仅让疲惫不堪的你停下来,在人生旅途的“亭子”里歇一下,卸下肩上一切心烦的承负,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接下来该走的路……慢一点、慢一点,从容不迫,继续上路,照样能达到目的地。以下简述几处富阳旧时的过路凉亭。
集善亭
集善亭位于场口镇瓜桥埠瓜江自然村东侧,建于清代。该亭形制完整,玲珑古朴,为民居式砖瓦结构。东西走向,拱形门,石柱构架。内墙南北两边横置石条,供人们休憩之用。外墙粉白,墙角各有界限。东西墙正中各有“集善亭”字样。亭内墙面嵌有石碑2通,各高3米,宽1米。碑文有“清光绪二十六年立”年款,记叙了孙权家族发迹之因和王洲瓜桥等地的沿革。
寿萱亭
离开下图山村往北的下畈田野中,有一座过路凉亭。在大片绿色的田野中,白墙黑瓦的寿萱亭是十分跳眼的。亭子通道南北走向,南接图山,可通深澳;北连新佳庄村,可通东梓关。亭以块石砌为墙,两坡硬山顶,两头山墙起翘如翅,造型玲珑古朴。
亭中通道两头各设拱门,上刻行书青石额“寿萱亭”。亭子内两边为方形石柱加青石穿枋为构架。石柱有联三副,分别是:一、“且自宽怀闻道人生原寄旅,何妨歇脚须知世路更崎岖。丙戌九秋钱塘知足居士书于海上”;二、“胡不遄归倚闾有母,似曾相识倾盖而谈。伯潜重题,智敏再书”;三、“小坐息肩跋涉暂忘行旅苦,长亭纵目溪山好作画图看。岁丙戌秋九月寿萱亭落成撰词谨记。汪绍诗属,蒋伯潜撰,孙智敏书”。石枋上有《寿萱亭记》铭文一篇,为汪绍诗撰文,记述汪氏为其母作寿建亭之事。
亭子建构简巧玲珑,别具匠心。据传,汪绍诗是个孝子,他在上海开设儿科诊所,很少回家。是年,逢其母申屠氏七秩寿诞,回乡建亭以记贺。从亭记及对联款文看,此亭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丙戌)。当时,蒋伯潜先生也在上海,可见亭记及对联都是在上海撰就书就的。但知足居士孙智敏(书家)为何人,有待查考。
蒋伯潜简介:蒋伯潜,名起龙,富阳大源新关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曾为杭州师范学校校长。1938年,应邀赴上海大夏大学、暨南大学等校任教。任世界书局特约馆外编审。1941年返回故乡。1946年,又赴上海市立师专任中文系主任。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部主任。1956年病逝,享年64岁,葬于南山公墓。先生生前与邵裴子、陆维钊、朱自清、俞平伯、马叙伦、郁达夫等名流为伍。先生著作颇丰,特别是《十三经概论》、《诸子通考》、《论诗》等书,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候军亭
在环山候军坞道中有一个过路凉亭和一座石梁桥。候军亭为鹅卵石墙,两坡硬山顶,东西走向,两边方门宽大,古道卵石铺成。亭梁檩有墨迹款:“光绪八年壬午(1882)环山裘寅清倡建,民国十九年(1930)八月本人遗□重建”。
亭不远处石梁桥被水泥桥所依,故不易发现。古桥东西走向,横跨候军坞溪。桥形制完整,桥构简易合理,古朴大方。桥面用10根条石分节砌铺,桥下三组桥墩分别用双条青石直式并立撑支桥梁及桥面。桥长约13.50米,宽1.20米,高2.10米,拟为明代建构。桥与亭子地处候军坞古道上。古道不远处山坳有明代御史叶稠墓遗址,古道东接直踏步路可达稠溪岭,越岭可至大源稠溪;北接环山,亦要道也。
五胜亭
五胜亭坐落于常安镇五胜村对家坞自然村东侧,东邻滚龙坞村,南北走向。亭子靠山坡临田野而建。两坡硬山顶,观音兜山墙,石木结构,五架梁。亭子长7.85米,宽5.60米,门道宽2.75米。内有方形石柱六根,南北通道各有拱形门,门上原有额,已封糊。石柱刻有行书联三副,分别是:“遇客何须问主宾,息肩休说来远近”;“四时风月此间足,十里山川到处通”;“突然而来坐片刻无分你我,偶然相识谈几句各自西东”。屋顶木檩有墨迹题字“民国二十年辛未秋吉旦同邑深奥申屠日懋建”。可见是1931年建造。亭子虽简朴,但建构玲珑美观,保存也完好。
此亭南北通道原为卵石子路,南接图山而通深澳、桐庐;北通化竹、场口,是桐庐接富阳、钱塘的必经古道之一。据传,桐庐深澳有申屠氏二兄弟,家中殷实。兄生五子,而弟只生女,不生男。弟兄妯娌之间噪架,兄嫂鄙视其弟不生男丁,难续香火。其弟为求一子而积德行善。他让风水先生择地而建此亭。盖重男轻女封建之陋习也!
新畈亭
新畈亭位于环山乡环联村新畈村东侧田野之中,亭子南北走向,泥木结构,硬山顶。亭子结构简洁合理,两边开拱形门,地面为鹅卵石砌墁(原亭处两端也为卵石古道)。亭内台梁式建构,用料一般,无饰。檩下枋有“大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1891)季夏月谷旦龙门壬寅同庚建造”楷书墨迹纪录,保存基本完好。可见是龙门属虎的同龄人集资建造的。亭子及古道曾是上官、龙门人通往环山至中埠外出的必经之路。
1930年5月30日,富阳农民武装暴动失败,邻县萧山、诸暨、余杭等地武装暴动相继流产,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8月中某夜,陈吉夫等同志在此亭中召集龙门、环山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共龙门区委员会,由孙永庆(龙门人)任书记,何勤根(环山人)任委员,下辖龙门、环山、柏树下三个支部。在此基础上,于1930年8月下旬,在中埠协隆火柴厂举行了中共富阳县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富阳县委员会。亭子是一处中共富阳党史研究的实证之所。
继善亭
继善亭位于场口镇东梓关村西南,清代建筑。凉亭砖石砌墙,木石结构,硬山顶。东西走向。两边开拱形门以做通道。拱门上方有青石匾刻“继善亭”三字。亭内地面铺砌鹅卵石。亭内椽下设五架梁。上为短木柱支撑,下接方石柱。亭内特色是石柱,石枋撑接短木柱成五架梁。南边石枋刻有行书“遗命建亭”四字,有“大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1874) 春谷旦”,“七十寿”年代时间款和亭记300余字,亭记字迹已模糊不辩。
亭内拱门上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红色美术字标语:“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梏桎血防,促进生产!”。亭子在320国道通往东梓村的路边。亭外老路已无迹。从走向看,可能通集善亭,是富阳场口通往桐庐窄溪的古道亭子。亭子破败不堪,如蹬在路边的老者,目送着这里过往的行人,一派荒芜衰落景象。
本文作者
蔡乐群,画名乐叔。1961年出生,浙江富阳大源人。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博物馆学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富阳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富阳区政协书画院院长,黄公望国画院院长,供职于富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