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栏目,讲述富春大地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风土人情、逸闻轶事... ...以文旅融合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传承与交流。希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让我们留住更多记忆,更深入了解富阳!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促文旅融合”第3篇:恩波桥
富阳城区苋浦河上,临近富春江处,坐落着一座古桥——恩波桥。它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日日夜夜守望着美丽的富春江。
摄影:盛菲菲
桥头的一块石碑,书写了恩波桥的悠远历史:此桥原为木桥,始建于何时无考。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桥圮,宋治平二年(1065)邑人孙道长重建,改名“通济”。宋绍兴四年(1134),县令王裒(póu)修后改名“恩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拆木桥改石桥,更名“永济”。
恩波桥古朴,为东西向敞肩三孔联拱式石拱桥。桥长57米,宽6米,高16米,中孔跨径18.4米,为主航道。两边小孔跨径各为15.3米,为次航道。中间两桥墩中空,并设分水尖,以便泄洪。
桥面全用青石板错缝铺设。桥两面施以石栏,石栏望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垂莲、莲蓬、芙蓉及狮子等。刻着的石狮,各自回首遥望,栩栩如生;刻着的石莲花,正舒展开白中带粉的花瓣,姿态各异;刻着的大仙桃,这一定是孙悟空的最爱!这些石头制成的作品,活灵活现,逼真动人!
1997年,恩波桥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石桥的气势让人眼前一亮,桥墩两面均有分水尖。这种双面分水尖是其他桥梁中很少见到的,一般桥梁只会在上游一端设分水尖。这和恩波桥的地理位置有关,一方面是支流的水向富春江流去;另一方面可能是担心富春江的水位上涨,河水倒灌,这样的设计是古人对水利科学的理解,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相传,宋代的县令是个颇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他的倡导下,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那就是每天渔市开秤前,必须选一条最大的鱼放归江里,以回报自然神灵。意思是百姓的富足,应该感恩于这片好水的赐予,索取自然生灵,也应当回报上苍的恩赐。渔民们对于这项政策也很是拥护。于是将原名通济桥改名为恩波桥,一直沿用至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清鱼肥,渔家人以打鱼为主,珍贵的鲥鱼就产自富春江。有名的春江八景之一“苋浦归帆”就在恩波桥的北侧,而恩波桥一带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渔市,每天早晚两市,人头攒动,很是热闹,至今父辈们说起当年的盛况,依然是津津乐道。
岁月荏苒,物是人非。渔市、渔船、青石板路、放生、无所着落的老人们领取补给等等,这些都已成为恩波桥的历史。恩泽苍生的恩波桥已然成为社会和谐与共的标志。
静默的江水之上,那弯弯的三道圆拱,还有沿桥生长的绿色植物,如一幅清新动人的水墨画。
清晨有微微细雨,间或有一二个人手撑着彩色伞,慢慢走过古桥。桥上,桥面上错缝铺着或长或短的长方形青石板,泛着湿漉漉的苍凉。桥两侧望柱上的狮子和睡莲,默默伫立,或静或望。斑驳古幽的色泽沾染了岁月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曾经被誉为“一邑之冠”的古桥,地处旧时富阳城的西大门,是老城的商业码头和避风港口。而今万商云集、桅杆林立、千舟齐发的壮观场景已不复可见,但夕阳西下时,倘立于桥上,仍能瞧见不远处富春江上碎金点点,苍茫而又迷离。
缓缓地行走于桥上,环视周遭是大片大片的现代建筑,古桥却如入无人之境,宁静淡定。就在寂然无声里,恍惚依稀间,桥两侧那些茶楼酒肆里老富阳茶客酽酽(yàn)的方言,铁器作坊传出的叮叮当当声,说书人抚尺一响后的寂静和喧哗,以及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船篷上的滴答声,穿越漫长的岁月席卷而来,纷纷缠绕着、淹没着,它如斑驳陆离的交响乐,令人几欲沉醉,一时竟不知今夕何夕。
一千余年历史、原为木桥的你,被县令施阳改建为石桥的你,被清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重修的你,如长虹卧波横跨在苋浦河上。
1000多年过去了,古老的恩波桥见证着这座城每一次的脉动,敞开坚实的怀抱迎接每一个变迁,承载着独特的富春印象、恒久的富春记忆、厚重的富春文脉、珍贵的富春收藏的恩波桥已然与一江碧水融为一体,成为富阳现代版的新富春山居图的标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