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富阳博物馆丨博·游·“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 · 促文旅融合”①——走进越石庙
发布时间:2020-05-12 17:03:34

富阳博物馆特别推出《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栏目,讲述富春大地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风土人情、逸闻轶事,同时还将展示传统好家风的有关故事,体现“家在富春江上”人民的历史担当、民族情怀、文化自信。希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让我们留住更多记忆,更深入了解富阳!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家在富春江上—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第1篇:越石庙

越石庙位于东梓关庙凸头,坐南朝北,紧邻富春江及姐妹山,是东梓关人重要的宗教信仰、文化活动场所。目前,越石庙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里面设有土地神神像,并陈列为佛学文化馆。

图/东梓关

图/越石庙

目前发现的有关越石庙的最早记载来自明万历年间的《许氏家谱》,在“孝子故庐”这一页上,有越石庙地名标记。据家谱记载,越石庙原为开口土地庙,供奉东梓关许氏始迁祖许彧(yù)为土地神,并设有神龛神像,在越石庙的墙体上,还有墙画的形式展现了许彧的事迹。庙中原有大铁香炉系清康熙二年所铸,铸有“东梓关巡检马云从汪起蛟”字样。清光绪年间,许家先人君林公集资翻新越石庙并加以扩建成今天的规模。同时,为感念天平天国时期左宗棠、蒋益澧两位将军对富阳的贡献,在越石庙配殿设神位祭祀。

图/越石庙正厅

许彧,五代十国末期到北宋初年人(公元954—1019年),祖上最早迁居富阳的是许明。许明祖籍地在河南许昌颖川,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相国。

许明隐居距东梓关约十里的屠山后,积善行德做了不少事,在南宋潜说友撰的《咸淳临安志》上有专文记载。许彧离开屠山是因为母亲孙氏喜欢吃鱼,而屠山山高林密,难以吃到鲜鱼,因此,他先迁居大桐洲,后再迁居东梓关。迁居东梓关后,许彧每天给母亲的饭食都有鲜鱼。一日,许彧因身体不适,没有抓鱼,不久,母亲也因数日没有吃鱼而生病了。当时正逢隆冬时节,天冷,大雪,渔民无法捕鱼,许彧在村里到处都找不到鲜鱼,就到江边对着富春江水号哭。在许彧大哭的时候,忽然有两条鱼跳到了岸边,他就抓了鱼回家,侍奉母亲吃鱼,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这件事,村里人都认为是许彧孝顺,感动了上天,才得到了鱼。后来,母亲孙氏去世,许彧又为母亲守墓三年。地方官知道了这个事情后,上报朝廷,于是,许彧在宋雍熙(公元986年)年间得到了朝廷表彰。

到了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富阳县刘县令下查民情,查访到许彧的事迹后,请县里主管教育的官员上报许彧的事迹到朝廷,将许彧的事迹刻石陈列在孔庙大成殿前,碑文由廪生何墀撰写,内容为:“后周许彧父死哭绝,母死庐墓,知仁人孝子诚于天地,相为悠久也。凡厥后裔慎毋玷孝祖之芳名也可。”大意是后周的许彧是个大孝子,也是个挚诚君子,作为许家的后人要注意不要玷污祖辈的好名声。

许彧所居之地人称孝子故庐,就在如今许氏宗祠遗址的位置。许彧的事迹,《咸淳临安志》和《光绪富阳县志》均有记载。后来,东梓关许氏后人就在越石庙供奉许彧为土地神。许彧之后,东梓许氏家族是非常重视孝道的,族规中对孝行孝道有严格的要求,其中一条是子女生日之日,不得庆贺,因为这一天是母亲的受苦难之日。这样的族规在其他姓氏中几乎没有。

据村里的老人说,解放前,东梓许氏有二十四块孝子牌匾,其中许佳贤 (许心寰)(明万历庚寅年生,清康熙庚申年卒)就是钦颁孝子,他的“百岁孝子坊”,建于康熙十八年。据县志记载,“百岁孝子坊”建于5个地方,分别在东梓村南面,富阳县城东头,杭州猫儿桥,山东花鼓山,京城卢沟桥。

咸丰十一年,左宗棠在曾国藩的命令下,率军八千向东援助浙江。当时太平军正在奋力攻打浙江,全省地域只剩下湖州、衢州没有落到太平军手里。在左宗棠亲自指挥部队拼命抵抗下,最终击败了太平军。

同治元年(1862)正月,左宗棠开始谋划整个浙江的收复。他命蒋益澧率部攻打富阳。在富阳境内,由于太平军的顽强抵抗,军队损失很大,很长时间了都未能攻下。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集中兵力,从水陆两路大举进攻,终于将富阳攻克。随后,蒋益澧等则长驱直入包围杭州,魏喻义、康国器进攻余杭,左宗棠亲自到余杭督战。同治三年二月,杭州收复。由于左宗棠军队在浙江期间,军纪严明,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赞扬和支持。

东梓关的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损失惨重,百姓也颠沛流离,战乱结束后,大家回乡重振旗鼓,发展生产。东梓关人感念左宗棠恩德,特意在越石庙配殿立神位对两位将军进行祝祷。越石庙里的壁画就描绘了左宗棠等收复富阳,老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

越石庙作为庙宇,自古以来香火兴盛,在水路交通发达的年代,往来客商更是要去庙里祭拜求个平安。

图/越石庙

图/越石庙

传说有一位收炉底灰的徽商在越石庙大香炉里收了香灰之后,他将香灰浸泡在大水缸里沉淀,突然有一天,在水缸里看见了一棵大樟树的倒影。回头一看,家里没有这样的大樟树,而这棵树看着又面熟,但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于是,怀着这个疑问,这个徽商在收炉底灰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看有大樟树在附近的庙宇。

这一日,他又到了东梓关,一看,越石庙旁的樟树跟家里看到的倒影很像。于是,他就从包裹里拿出一双草鞋,挂到了樟树枝丫上做记号,同时,把越石庙香炉里的炉底灰单独保存。

回家以后,他急忙把这份炉底灰单独准备了一个水缸浸泡,果然,等香灰沉淀下来,水面澄清之后,那棵大樟树又出现了,不同的是,这次的枝丫上挂了一双草鞋,定睛一看,正是他自己挂的那一双。经此一事,他再去东梓关,到越石庙里礼佛就更为虔诚。这个故事,口口相传,被东梓关人一直挂在嘴上。

越石庙,有历史,有传说,有江边的美景,美好的现实和美丽的传说互相映照。

来源:富阳博物馆   作者:柴惠琴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