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建筑是一方水土情感的化身,是一方水土人文的创造,是一方水土生活的积淀,是一方水土历史的纪念……
香积寺位于香积寺巷1号,是拱墅区著名的寺庙。
香积寺始建于北宋
据《西湖游览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柯氏舍宅为寺,旧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御赐匾额更名为香积寺。
据传,当年大运河上船只往来繁忙,而香积寺连晚上都灯烛通明,是灵隐、天竺朝山香客的集散地。
元末,寺庙毁于战火。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据《湖墅志略》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祥文禅僧拓广寺基,造毗卢阁,并在寺前建造东西两塔。
两塔东西对称,相隔10余米,形制相同。石塔仿木结构楼阁式,都是八面九层,下有太湖石须弥座,雕饰花纹及菩萨,线条流畅,精美传神。所以,早在1963年,双塔就被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西塔被毁,仅存东塔。
旧时香火旺盛
据出生1917年,居住在香积寺巷33号的陈美根老人回忆,香积寺坐北朝南,寺前是绝大的石碑坊,坊后为放生池,有四进三院之多,面积超过灵隐寺。
寺院南面大门如岳庙,院门呈“八”字形,进门是哼哈二将。头进三门殿几乎就位于现今大门的位置,供奉韦驮菩萨。二进供奉四大金刚,三进则是供释迦牟尼。最后则是和尚们住的厢房。
陈美根老人犹记得,香积寺最后一任当家师傅是苏北人氏,高有1.75米左右。在解释香积寺香火旺盛的原因时,她说,香积寺名气覆盖下三府,这下三府就是杭州、嘉兴、湖州。辖区广大,人口众多,大家都坐船到这里烧香。随着名气大了,远在江苏周庄一带的香客也是喜欢到此烧香拜佛。
释僧伽与香积寺的渊源
解放以后,香积寺所在地相继变更次序为:香积寺——安老院——儿童教养所——疯人院——启星机械厂——运输设备厂——杭州盾牌链传动有限公司——新香积寺。
《神僧传》中记述:释僧伽,原是西域何国人,因其国名,俗姓何氏。唐代龙朔元年(661)传法游化到中国,归属于楚州龙兴寺。
从此以后,开始显露神异。当初,他带领弟子慧俨来到杭州的信义坊,乞求一地,划为标志,准备修建寺院。破土动工后开挖标志之处,挖得古代齐国香积寺的碑铭记和金像一尊。金像衣上刻有“普照王像”的字迹。
信义坊的居民们看到后,惊异感叹地说:“神僧天眼先见,我们怎能不有所施舍呢?”于是当地居民争相施舍财物。
明清时期为城外三大寺之一
据《武林梵志》记载,当时香积寺前很是热闹:“香积寺门临官河,翻樯往来者日百千计。秉烛犹喧,一径蜿蜒,茂林荫密隐然,城市异薮也。”寺前有一巷名为香积寺巷,它东起砖桥,西到大兜路南段。旧时,宽约有5米,中间由条石、两侧为小石头铺就。
明清时期,城内三大寺为昭庆寺、风林寺、灵隐寺;城外三大寺为香积寺、接待寺、海潮寺。香积寺是杭嘉湖及苏南香客进杭烧香的第一站,俗称“香火头道门”。苏南、浙北的水陆码头都到此汇合,因此湖墅的繁荣兴旺与香积寺是密不可分的。
后记:
新香积寺主供大圣紧那罗王菩萨,是国内唯一供奉监斋菩萨的寺庙。紧那罗(Kinnara),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
既然供奉的是“监斋菩萨”,“素斋”自然是新香积寺的一大特色,游人可从香积寺巷与运河交界处的“香积古埠”登岸礼佛、品斋,或由这里登船游览运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