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梁不少,这些古桥,有的已经不存,有的虽然还在延用原名,却已是近现代的产物。
北新桥即老大关桥,在江涨桥北,原名永安桥,在现丽水路。宋哲宗时,僧舜钦所建。传说高宗绍兴间,桥坏,镇民陈德诚等重建之,落成之日,设阿罗汉斋会,有客日:观天时地利,指日可太平矣,宜加中兴二字。言讫莫知所之,遂名中兴永安桥。南宋绍兴、嘉定年间曾两次重修,改名北新桥。
明洪武、弘治年间重修石拱桥。景泰元年(1450)在此设关,名北新关,俗呼大关,故名大关桥,为拱宸桥地区通往城区的主要桥梁。这里还有个故事。南宋时金兵兵临城下,城里一户有九兄弟的人家,率领数百名自发抗金的民众,浴血奋战,阻挡了金兵的进攻。后来,韩世忠将此事上报朝廷,宋高宗封九兄弟为大虎将军。从此九兄弟住的地方,改名大虎路(今大浒路),小河关口也改名大关。明宣德四年,设关于此,上为桥,下为水门,日北新关,以桥为名。
明代设置的北新关为全国7大关口之一,到清朝仍是重要税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收税银达11万两之多。从资料来看,原先此桥为一拱石桥,高拱。此桥在1955年11月进行过重修,为钢筋盘混凝土三拱桥,长58米,宽6.2米,桥跨32米。1985年在原桥以南约350米大关路上另建新桥,跨京杭运河,设主桥三孔,配跨为20米+40米+20米,跨湖墅北路设有立交孔,跨径18米,共四孔,桥长306米,桥宽24.6米;钢筋砼桩基础,钢筋砼台、墩;主桥为预应力砼箱型变截面双悬臂连续梁桥面,立交孔为预应力砼空心板梁桥面,总宽24.6米,桥面行车道宽18米,余为两侧人行道,荷载等级为汽车一20级,挂车—100;桥下通航净空符合五级航道要求,立交孔桥下净高4.5米。市城建设计院设计,省交通厅工程局第二工程队承建,1985年12月竣工。建成后,旧大关桥拆除。
在2005年的整修中,这座桥梁的风格非常特殊,显得与传统桥梁很不一样。传统桥梁的纹饰,多采用寓意吉祥的图案,像凤凰喜鹊、游龙麒麟、松柏古杉、水仙莲花之类,但这座桥却选用兵器来作装饰。这座桥围绕着“关”字做足了文章,一是从色彩上,选用以较暗的青灰色为主,营造肃穆、稳定的氛围。第二是把古时门环的概念用在了桥墩的桥坐标上。第三是用兵器象征古代守关的兵土,大关桥栏板上的望柱用的是剑鞘形状,路灯杆是戟形的;桥两侧的沿岸驳遨也被设计成了厚厚的“城墙”,在河砌石料的时候,向上一层就向里收缩1厘米,这些古代工桥艺在增加建筑的稳定性上有很好的效果。在其他部位加入了蛟龙图和其他几何形的装饰纹。蛟龙象征了守关将士的威猛勇敢。椒图是龙之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古代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就是取其守卫之意,一排的椒图踞在柱上,威严不可侵。
其他简单的几何形状不断重复,显示出将士万众心守卫关卡的形象。这座桥在所有新整修的运河桥中让人感觉是最有内容的桥梁之一。图案丰富,排列精巧,雕刻细致,都为这座杭州北大关的象征桥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故事陈述空间。欣赏这座桥,要到桥下去,站到河岸上仰视桥的侧身,会感觉到时光倒流回到古代战场,面对雄关,如铁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