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拱墅区住建局丨运河的桥(伍)·运河古桥之风风雨雨话拱宸
发布时间:2020-05-12 21:24:44

京杭运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梁不少,这些古桥,有的已经不存,有的虽然还在延用原名,却已是近现代的产物。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作为一座仍在使用的桥梁,拱宸桥依然具有动人魅力。

拱宸桥桥长92.1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为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净跨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眉石厚2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身用条石错缝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拱壁顶部有浮雕“双龙戏珠”,中拱券内还有浮雕荷花。拱壁上尚有题记,可惜已经难以辨清。拱宸桥外形敦厚朴实,气势雄伟。

据《古今图书集成》中《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此桥是在明末由商人夏木江所倡建。但《钱塘县志》所载略有不同,此书说是当时这里地处要冲,苕溪与城内之诸水道皆集于此,货运十分频繁,于是由举人祝华封倡议,募资营建。据清代李卫在雍正年间所作《重建拱宸桥碑记》中可知,桥名始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拱”取迎接之意,“宸”乃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欢迎和敬意;由此可知,拱宸桥,就是古代迎接帝王处,也是杭州的北大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元代张士杭诚开凿新运河后,江涨到拱宸桥一带水流湍急,就在这里州修建桥梁以平缓水流。

凊朝顺治八年(1651),此桥曾一度坍塌,康熙五十年桥(171),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议、僧慧辂募款,重修建船成。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竣工。不料重修了三年方成码的拱宸桥,不久后就开始出现裂缝,渐渐坍塌。雍正四年(1726)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咸丰十年(860),太平军攻占杭州后,在拱宸桥上筑堡垒,数千太平军兵士驻扎于此。同治二年(1863)秋,左宗棠率兵攻打,猛烈战事后,桥濒临倒塌,至光绪间桥身完全坍毁。光绪十一年(1885),杭人丁丙主持重修,即现之拱宸桥。时人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记录此桥形貌,谓之:“桥长二十一丈四尺,广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光绪二十三年(1897),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日军在桥头设关,号为“洋关”,为了方便汽车和人力车通行就在桥面中间铺筑了2.5米宽的混凝土斜面。桥两侧由长约3米、宽0.5米的素面石栏板围护。

1986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将之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该桥采用木桩基础结构,全长92.1米,高16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中段略窄,桥面两旁为石阶,中间是清末日军铺设的混凝土面。据记载,正中桥栏板上刻有“拱宸桥”三字,至今依稀可辨;栏板间望柱有48根,大小各异,柱头多雕饰仰莲。

2005年杭州运河集团对拱宸桥进行再次修缮。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拆除桥面上的附加物、清除有害附生植物、调整矫正倾斜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等,保留拱宸桥粗放雄伟、古朴沧桑的史迹景观。例如对破损不堪的桥面石板、阶、桥坡等进行梳理、重置和修复,对缺失和错位的桥栏,进行补充或扶正。首先要去掉原桥面上2米多宽的混凝土桥坡,然后,采用老桥同质石材替换严重残缺和近年更新的其他材质石板,桥上原有的混凝士桥坡改设为1米宽的石板桥坡。因为光绪年间重建的拱宸桥石材采用的是凝灰石材质,根据文物保护优先采用同质石材的要求,实施单位广罗省内杭州外石矿,并在绍兴找到相应旧石材。“新替换上去的石材河都将标明后期修缮标志。”现桥上所有石板都已编上号码,桥后面重铺时可用之材都将按原样归位。桥两侧残缺不全的船桥栏望柱,也将根据当年的原样,在重修时进行修复,码头将重置仰莲、俯莲等雕饰。另外,设计者也将采用暖色灯光,勾勒夜色老桥的韵味。拱宸桥现有的4个防撞墩上用九龙之子。“趴蝮”石雕进行装饰,使防撞墩“活起米”。趴蝮是好水者,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拱宸桥下的趴蝮用青白色石质材料,相貌温厚,像收尾桥梁的卫士。

经百年风雨,拱宸桥依然气势雄伟地跨于运河之上。而拱宸桥的修整也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国内泰斗级的古桥梁专家的首肯。

来源: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