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撅起第一锹土至今,中国大运河已经流淌了2500余年。
运河是流动的,但流动的不止是水,更是从北至南源源不断的财富和粮食,更是沿岸灿若群星的文化群落。
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分布11个遗产点段,其中6个遗产点,5段河道。
这些遗产点段是如何从总长度110公里的运河沿线景点中脱颖而出的?它们又各自有什么魅力?
运河走读,今日走进拱宸桥。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位于城北的拱宸桥一向被视为终点标志,故有“古运河第一桥”之称。拱宸桥桥长92.1米,高16米,是杭州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柯伟摄
在古代,“宸”是指帝王宫殿,“拱”即拱手,取迎接之义。可见拱宸桥是古代迎接帝王之处,也是杭州的北大门。
清代康熙、乾隆帝南巡江南,均乘船由运河南下,此为必经之地。
流水马声双槛外,
夕阳塔影两山尖。
归期未筮翻西去,
愁绝河桥翠柳纤。
拱宸桥在运河边静立百年,是杭州市区所见年代最古老的石拱桥,让我们一起倾听她的故事吧。
古桥前世
拱宸桥自建成以来,屡毁屡建,历经风雨沧桑。
1.明崇祯四年(1631)
“拱宸桥”桥名始见于记载。由此可见,拱宸桥虽然确切修造年代尚不明晰,但肯定在明崇祯四年之前已然建成。
拱宸桥之由来,史志所载,一说明末由商人夏术江所倡建,一说由举人祝华封倡议,募资营建。
2.清顺治八年(1651)至雍正四年(1726)
拱宸桥两度坍塌,两度重建。
3.清咸丰十年(1860)
太平军攻占杭州,在拱宸桥上筑堡垒,数千太平军兵士驻扎于此。
4.清同治二年(1863)秋
左宗棠率兵攻打,猛烈战事后,桥濒临倒塌。至光绪间,桥身完全坍毁。
古桥今生
1.清光绪十一年(1885)
杭人丁丙主持重修,即现之拱宸桥。时人王麟书作《重建拱宸桥记》记录此桥形貌,谓“桥长二十一丈四尺, 广丈三尺。桥下三洞,中洞广四丈六尺,左右洞广二丈六尺”。
2.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
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日本人在桥头设立洋关。为方便汽车和人力车通行,就在桥面中间铺筑了混凝土斜面。
3.2005年
拱宸桥经历了自清末120年来的头一次大修。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少干预的原则,通过拆除桥面上的附加物,清除有害附生植物,调整矫正倾斜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等,恢复了拱宸桥粗放雄伟、古朴沧桑的史迹景观。
4.2007年
拱宸桥与塘栖广济桥、嘉兴长虹桥一起,并称“运河三桥”,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些桥下人,那些桥边事
傍晚,华灯初上,拱宸桥上的游客渐渐散去,运河又变成了本地人的天地。
“当初我要在这里买房,
他们都说我傻,
你看现在这里弄得多好!”
和“老姐妹”一起出来散步的孙阿姨,在运河边已经住了16年了。
十多年前,拱宸桥边都是荒草,那时候去无线电厂上班,坐51路,路又窄又颠,坐在车上是又困又热又难受。哪里像现在这样,散步有可以坐的地方,道路又这么宽敞。
阿姨指着拱宸桥下的三棵树,说这几棵树印象很深的,搬过来的时候就在这里了,十几年后还在这里。“老姐妹”说:我在这里住了58年了,我住过来的时候这几棵树就在这里,我看着它们长大的嘞!
阿姨说起退休后的日子,眉眼间都是笑意。“当初我要在这里买房,他们都说我傻,你看现在这里弄得多好!”阿姨还说,地铁开通了,出去玩更方便了,要趁自己还走得动的时候玩遍杭州,还要去美国看望留学的孙女。
阿姨的心态还是很年轻的!
“现在交通方便了,
来运河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和老伴儿坐在桥下石凳子上的朱奶奶,扇着扇子,优哉游哉。
她说,每天吃完饭,都会从拱北小区走来拱宸桥转悠半个小时,因为拱宸桥是运河比较出名的景点,大家都喜欢过来,跳广场舞的、做老年操的,热热闹闹的。现在天气太热了,不然更喜欢坐在桥上的石墩子上,看看运河灯光。
“现在交通方便了,来运河玩的人越来越多,不过我们也要到他们那里去玩的!”
“现在的拱宸桥比以前好多了,
散步更舒服了。”
七十一岁的徐爷爷今天刚旅游回来,晚饭后仍来拱宸桥下溜达。每天来运河散步两个小时,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他和小编说,现在的拱宸桥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因为运河广场建设不完善,爬拱宸桥很费力。现在地面高了,设施也多了,散步比以前更舒服了。
在建成400年之后,拱宸桥仍然以守护者的姿态,守护着运河两岸的人民。在她的身边,桥西直街历史街区经过改造,热闹繁盛;博物馆群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每到夜间,运河景观灯亮起,又赋予了拱宸桥全新的模样。
你是不是也有冲动,再去慢慢走一次拱宸桥,摸一摸百年的青石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