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遗迹 洋关
编者语:在运河畔的杭州市二医院内有三幢红砖建筑,如果不说,大家肯定不会知道这里就是当年杭州“海关”的旧址。
1895年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杭州被迫成为开放商埠。同年10月,商定在拱宸桥附近划出土地作为日本商民居留贸易之地。公共通商场与日租界的设立,正式撕开了杭州对外通商的口子,英、美等国均要求在拱宸桥的通商场内租地经营,浙江巡抚只得“照复诸国”,拱宸桥一带遂成为各帝国列强经商、投资、掠夺的乐园。因应这样的情势,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7月间,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杭州“海关”的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关署建在杭州拱宸桥通商场(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
1896年10月1日,杭州海关与通商场及日租界同时正式使用。当时的杭州海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货物进出的枢纽。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杭城前夕,杭州关撤出辗转外地,抗战胜利后,杭州关虽奉命恢复原建署,但处址已非拱宸桥原址,并于1945年12月4日闭关。在抗日战争时期,拱宸桥“洋关”留下的几幢房屋,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队部驻地。抗战胜利后,“洋关”的一部分成为国民党杭县县政府所在地,另一部分划为农科所宿舍。解放初期,“洋关”全部归属农科所,1954年才由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
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将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合并称为大运河,运河沿线的洋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洋关的兴建,与杭城拱宸桥地区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主权的实物罪证,是了解杭州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