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丨运河遗韵——漕运与民运
发布时间:2020-05-13 10:17:46
漕运与民运
以前,运河的航运分为漕运和民运。
漕运,就是历代统治者将田租赋税由水路运往京城的一种称谓,它是封建王朝的经济、政治命脉,是朝廷的生命线,也是封建政权维护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漕运的物资主要是粮食、丝绸、官窑瓷器、建筑材料等。为了加强对漕运的控制和管理,历代都建有漕运管理机构,在漕运重镇派官驻兵。
民运,是指包括生产性航中外船舶穿行于大运河上(清末)运、商业性航运和客旅航运的民间航运,是市镇繁荣之源,也由此产生了一个世代以船为家的船民群体。运河沿岸丰富的粮食、蚕桑、丝绸、水果、茶叶等物资和手工业制成品的运输大多依靠运河。唐代就有记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天下货利,舟楫居多。”运河货运还有一个特有的景观,就是长长的拖船队,拖船少则四五只,多则十四五只,似水上“列车”,装运的大多是沙石等建筑材料。
除了生产和商业运输之外,客旅航运业也很繁忙。隋炀帝三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各六下江南,大都由运河坐船而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有经无锡、苏州、青浦、王江泾、乌镇、新市、塘栖至杭州的“舟行”。历史上杭嘉湖地区的大量香客到杭州的寺庙进香,也大都是坐船经运河到杭州的,市区钱塘江滨和松木场就是当时大小鼯只的停泊之地。
文字源于:王国平、陈述《杭州运河遗韵》
来源: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