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级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丨运河遗韵——运河老腔调
发布时间:2020-05-13 10:25:17

运河老腔调 运河南端

编者语:运河南端的杭州城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老腔调,这些咿咿呀呀的曲调陪伴着老一辈的杭州人度过了好几十个年头。

市井荟

越剧

越剧,在杭州人的心目中是大戏,地位比京剧还高。杭州人为什么喜欢越剧?越剧有一俗语,叫“萧山萝卜绍兴种”。改革开放前的杭州,绍兴人占大多数,而越剧的前身,就是绍兴嵊县(今嵊州市)马塘村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又叫“的笃班”、“绍兴文戏”。民国14年(1925)9月17日,刊登在上海《新闻报》的演出广告首次称他为“越剧”,一直叫到今天。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大家袁雪芬就曾在拱宸桥演出,是从杭州走向上海的。

小热昏

小热昏,是杭州城里地地道道的民间曲艺,风趣幽默,非常受老杭州人的喜爱。有着百年历史的小热昏,只需一面小锣鼓,一张条凳,一盏小煤油灯,一小面非常有代表性的广告旗,还有一直卖梨膏糖的小箱子,就那么简单,穿街走巷说唱老底子杭州城里的逸闻趣事。现在的拱宸桥桥西老开心茶馆就传承着这门说唱艺术,在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人周志华的带领下,老树发新芽,一年比一年壮实,成了运河南端城市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杭州评词

杭州评词,俗称“杭州小书”,它与杭州评话(说大书)不一样,使用杭州方言说唱,大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如《白蛇传》、《珍珠塔》、《黄金印》。一部书最起码要讲十天半个月,而且蛮吊听众胃口,往往讲到要紧关口,说书先生突然卖起关子:“要听下面分解,请各位在做的父老乡亲明天会。”第二天,听书人老早就抢好位子,泡上一杯龙井茶或者茉莉花茶,叽里喳啦分析起昨天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来。

道情渔鼓

道情最早是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的表述载体,到了南宋开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所以称“道情渔鼓”。过去杭州运河边上,常常能看到一些船民和劳工在傍晚休息时请一位说唱人来一段道情,解解闷,消消烦。

最早好像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个精干巴瘦的老头,戴着一副圆眼镜,留着一撮山羊胡,身穿打着补丁的黑色道袍,腰上挂一个酒葫芦,唱到高兴时喝一口酒,手上的渔鼓被他弹得更加响,砰砰砰的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时,他已经弯的像虾儿一样开始舞动起来,嘶哑的喉咙发出低沉的声调。

文字来源:吴理人《运河南端市井荟》

来源: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作者:   编辑:吴阳杰